教师角色从“教书育人”到“文书处理员”,林荣文呼吁重视教学专注和专业

新任东彭华校教师公会主席席罗素君(右)赠送纪念品予开幕嘉宾林荣文(中),左为署理主席邓世坚。
(关丹1日讯)彭亨林氏商会名誉会长拿督斯里林荣文指出,当今教师的角色不仅限于教学,更多的是被行政任务所困扰。
他说,教师的角色逐渐从“教书育人者”转变为“文书处理员”和“数据管理员”,繁重的行政工作已消耗了他们原本应投入教学和学生心灵沟通的时间。
“教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点燃智慧与希望的火种,但如今他们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应对大量的报告和表格,影响了他们的教学理想和专注力。教育的未来不应仅依赖于教纲和考卷,更重要的是能否为教师创造专注教学和专业成长的环境。”
他昨晚在东彭华校教师公会召开会员大会暨晚宴上,呼吁大家通过实际行动关心教师,真正让尊师重道成为社会的共识和实践,而非停留在口号上。
新任东彭华小教师公会主席席罗素君强调,教师公会是一个维护教师权益、推动教育发展的坚强平台。
她承诺会与理事们一起全力服务,倾听大家的声音,团结共同推动公会的发展。
“只有心怀教育初心,团结一致,才能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另外,庄惠玲校长代表荣休教师致辞时表示,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塑造学生的品德,培养有道德修养的未来社会栋梁。她鼓励年轻教师不忘初心,坚持教育理念,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彭亨州教育厅华文科助理厅长陈慧琦督学回顾了教师公会的历史,强调自1949年族魂林连玉创立公会以来,教师公会一直致力于凝聚教师力量,维护华教事业。她邀请尚未加入公会的教师们加入,表示只有通过紧密团结,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晚宴上也表彰了工作满25年的会员老师、荣休会员及取得学士、硕士学位的会员。表彰仪式由彭亨华校董联会顾问林锦志和东彭发展华工委会主席林健辉主持。
另一方面,东彭教师公会会员大会也通过两项重要提案,分别是建议教育部采取行动解决校长和教师过重的文书工作问题,回归教育专业,专注于教学与管理;以及呼吁政府给予各源流学校公平合理的发展拨款,并采用统一的“中央拨款制度”支付水电费,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东彭教师公会选出第46届(2025年至2027年)理事会。
主席:罗素君校长
署理主席:邓世坚校长
副主席:丘月清校长、古诗敏校长、宋梓良校长、陈佳强副校长
秘书:王和婷副校长
副秘书:何燕云副校长
财政:齐丽云校长
学术:王慧静校长
副学术:刘月丽校长
康乐:颜秀萍校长、黄薛蓓校长
体育:林来贞校长、陈美美校长
福利:陈俐妦校长、叶程丽副校长
理事:黄慧霞副校长
查账:黄燕玲副校长、马秋诗副校长

罗素君赠送纪念品予颁奖嘉宾嘉宾林健辉(左二)从右至左:王秀玲督学、邓世坚、左为陈慧琦督学。

东彭发展华工委会主席林健辉(左)颁发纪念品予荣休的庄惠玲校长。右为邓世坚。
【灼见】共筑安全校园/黄燕娣博士
社交媒体的普及为校园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它如同一面放大镜,让原本隐蔽的性骚扰和霸凌事件得以曝光,同时也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加剧伤害。
孩子们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初中时期,身体发育迅速,但心理尚未成熟。学生往往因好奇或觉得好玩,做出一些越界的行为,例如乱摸、乱碰、乱抱,或开一些低俗的玩笑。
到了高中阶段,尽管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但青春期的情感萌动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恋爱关系中界限模糊的肢体接触,或因情感纠纷引发的群体排挤,甚至网络霸凌。
我也曾见过一些男生在课间于走廊里互相熊抱,甚至拉扯对方裤子,旁边的同学还起哄。他们并不觉得这些行为有问题,只觉得“好玩”。这种现象令人忧心。尤其当学生把越界行为当作玩笑看待时,反映出的其实是对“尊重”的缺乏认知。
教性教育需家庭学校配合
我们不能指望靠几堂辅导课、几部影片,就能让孩子真正明白什么叫尊重。
与其零碎地讲授“尊重”,不如从根本出发,设计一套贴近学生实际的性教育课程。
生理知识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为什么性别平等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为什么玩笑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性教育不应只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主动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及时纠正他们对异性的轻佻评论,认真对待孩子表达的每一个不适感受。
学校要做好这件事,不能只是喊口号,而应根据不同年龄层孩子的成长特征,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逐步引导,让孩子们愿意说、敢于说、知道怎么说。
让学生敢于说出来
我在教育现场多年的观察发现,当性骚扰或霸凌事件发生时,多数孩子不愿举报,并不是因为没有管道,而是因为害怕被贴标签、被孤立。
学校应建立值得信赖的支持系统,让受欺负的孩子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信任的老师求助。不能只是设个投诉信箱了事,而是真正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说出来,会有人聆听、有人处理,而且不会被笑话。
平日校园生活中,老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营造互相尊重的氛围。对于同学之间过分的玩笑,要及时制止;面对排挤他人的小团体,更应主动介入,积极化解。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世界有时比现实更严酷,一个截图、一句留言,就可能毁掉一个孩子的名声。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既不能因畏惧风险而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也不能对潜在的隐患掉以轻心。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不当的言行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打造安全校园,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日常教育、及时防范和制度保障,我们才能为孩子撑起真正的保护伞。这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心学习、快乐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