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文化华小教学生珍惜盘中餐
校园农耕乐变收入

以地养校系列·1

注: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学生参与文化华小推行的“农耕教育计划”,享受农耕乐。

学校“以地养校”是什么概念?国内有华小、独中和民办大学善用土地换取收入,并用这笔收入支付学校开销,简言之,就是善用土地换取回筹进而“养校”,自力更生。

华裔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种族的国土上生活,并传承华语教育。如今国内华小、独中和华社民办大学矗立,是华社总动员,出钱出力,历经几代人付出心血,不断浇灌、拼凑、抗争换取而来的成果。

每年华社捐出“数以亿计”款项来支持华教,华教犹如华社缴纳的“第二个所得税”,但付出者甘之如饴,旨在捍卫母语教育,让华教薪火脉脉相传。

然而,学校董事会及家教协会长年四处奔波筹款办校,为华教添砖加瓦,每当面对维修校舍的困境,迫切需要拨款时,“以地养校”计划就能解燃眉之急。

《南洋商报》记者来到江加埔来文化华小采访,让家协分享如何将校园农耕乐环保教育计划,蜕变成为养校收入的来源之一,协助学校购置旗杆、科学室的橱柜及实验台,同时还能捐出收益作为建校基金。



各班级学生都会把菜圃收成日当做验收农耕作品的大日子,校园充满欢乐声。

居銮县新邦令金微型华小——文化华小于2002年迁校至新山县江加埔来,初始只有一名教师与一名学生,16年后的今天,学生人数跃升至880名,能有如此规模,华社功不可没。

学生激增

当时迁校,是由发展商激成(马)有限公司捐出6.25亩土地作为校地,最初课室只有两间,2007年兴建教学楼,当时学生仅有33名,随后2012年兴建礼堂。

随着依斯干达公主城区(前称振林山)迅速发展,该区人口激增,该校学生也激增至880名。

董事会于是在2017年筹建一栋拥有20间课室的教学楼,以容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

体恤华社已长期捐款资助该校,家教协会希望自力更生,为“养校”贡献力量,于是发起“农耕教育计划”,以通过农耕收入来补助学校的维修开销,同时借此教育学生珍惜盘中餐。

一米菜圃收成后,学生纷纷购买自己所栽种的有机蔬菜,反应非常踊跃。

缺耕种知识初期一团乱

家长分享经验才有规划

2016年6月,家协财政王重引(也是前任主席)在机缘巧合下,引入国外小学推行的农耕教育计划,希望让该校学生通过校园农耕,认识食物的来源,也体恤务农者的辛劳,从农田到餐桌,学习珍惜食物。

他与家协成员讨论后决定在学校设立“文化园艺组”,开放给学生家长、教师及董事会担任义工团,并在学校门口约120平方公尺的地方设立菜圃。

不过,看似简单的生活教育计划,一开始是乱成一团,没有规划也缺乏耕种知识,学生带木瓜、羊角豆、榴梿等五花八门的各类蔬果种子到校耕种,加上发芽和收成时间不一,菜圃变得“惨不忍睹”。

之后,发起人之一的学生家长赖进权分享了种菜经验,菜圃才变得有规划。他寻找合适的蔬菜种类,区分短期和长期种植,并把菜圃叠砖分隔为120个格子,每个格子约1平方公尺,称为“一米菜圃”,主要种植矮生蔬菜,约40天就有收成,让学生参与种植。

至于长期种植如玉米(2个月)、木薯(3个月)及白玉苦瓜等,则交由校工和义工们帮忙。

于是他们种植了香港菜心、生菜、黄金白菜、羊角豆、芥菜、冬瓜、南瓜、木薯及玉米,今年则计划种植番石榴。

文化华小家协主席黄德华(左起)、财政王重引、“文化园艺组”菜圃义工黄美姿及校长张莉莉趁年终假期回到学校,为休耕的一米菜圃种下生菜苗,盼能在农历新年前有所收成。

厨余做有机肥料

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四至六年级学生善用农历新年期间吃剩的年柑,于课外活动时间制作果皮酵素,以有效微生物群(EM)技术和食堂厨余做有机肥料,同时获得来自怡保的OSAKA企业赞助有机肥料。

校方鼓励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后期食堂的厨余变得少之又少,一天少于2公斤,文化园艺组担心厨余收久会发酵产生异味,而且顾及卫生问题和工序复杂,需要埋在地底自然腐化3个月,最后改用蚯蚓粪做有机堆肥。

年终学校假期则休耕养土,让泥土自然恢复矿物质和营养。

“文化园艺组”菜圃义工团为节省开销,不惜到工业园捡起路边的木棧板,为蚯蚓打造安乐窝做堆肥。

2年半收入达3万

助校购设施捐建校金

“文化园艺组”菜圃负责人黄美姿透露,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菜圃的收入有3万令吉,扣除安装浇水系统、水管接驳及各种开销等,目前户头的余额是2万5000令吉,校舍里一些小型的维修开支,都会用菜圃收入来支付。

菜圃收入的第一笔支出是2500令吉,用在为学校礼堂设立一个可流动的白钢旗杆,第二笔支出是8000令吉,为科学室购置玻璃橱柜以及实验教学台,菜圃小组也捐出5000令吉作为建校基金。

去年,家协义工及校友们举办恳亲会筹获2万4000令吉,为教学楼兴建遮阳板及修复课室的窗口,让原本夕照穿窗而入的教室温度,变得凉爽和舒适,学生无须再冒着汗水上课。

文化家协义工和校友们在11月18日联办的筹募遮阳板基金义卖会终于达致了目标。趁着漫漫长假,家协义工们特别安排了遮阳板承包商完成C座校舍第三及第四层的遮阳板工程。

工程完成后的课室与之前相比明显凉爽了许多,希望能够在开学后给孩子们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一米菜圃经营第二年,“文化园艺组”把第一笔蔬菜收成2500令吉,用作为礼堂添置可流动白钢旗杆。

各班级领养菜圃

学生一早先到菜园

学生每天一早到学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菜园浇水、拔草、捉虫、施肥,非常用心,几乎每天都会不停地向菜圃负责人打听蔬菜的生长进度。

各班级“领养”5平方尺的菜圃,必须自行照料菜圃,每逢收成日,校方会广播通知,学生和家长可以到菜圃买菜,每一把有机蔬菜售价为3至4令吉,同时鼓励学生多吃菜少吃肉。

农历新年所种植的有机生菜,都是师生总动员,收成更是卖得最火红。

“文化园艺组”从菜圃的收入支出8000令吉,帮助科学室购置实验教学台及玻璃壁橱,减轻学校在维修方面的开销。

鼓励回收卖环保废料

校方也鼓励回收再循环废料,全体师生积极收集汽水铝罐及纸皮,每2至3个月的环保废料可卖出100令吉左右,而这些收入会作为课外活动基金用途。

为打造有机菜圃,“文化园艺组”开始是使用厨余酵素,之后改用蚯蚓粪有机堆肥。

额外买食材煮食给老人院

家协及师生的农耕菜圃收成主要的销售对象是学生家长,若收成多,则会开放卖给公众。

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学习回馈社会,菜圃小组计划种植数十公斤菜心,把部分收成卖给家长,额外购买一些肉类和食材,烹煮一顿丰盛的三菜一汤,装入便当盒带到老人院,让学生们在旁帮助年长者喂食,体现敬老尊贤的精神。

“文化园艺组”菜圃义工团筹划种植大量蔬菜,把部分蔬菜卖给家长,再购买一些肉类,由义工团烹煮三菜一汤送到老人院,回馈社会。

路边捡木棧板

家协主席险被捉

菜圃开销能省则省,家协打造校园农耕典范。

江加埔来文化华小家教协会主席黄德华为打造蚯蚓“安乐窝”制造蚯蚓粪,担心花费成本高,只好到工业区路边捡木棧板,结果遭业主误以为是小偷,差点报警抓人,直到他说明来意后,商家非常乐意捐出木棧板。

相关新闻:

【独家】人口老化难筹款办学 新文龙独中购地收租养校

【独家】寻各管道维持运作 民办大专资金须足

独家报道/摄影:苏韵鸰

独家报道/摄影:苏韵鸰

独家报道/摄影:苏韵鸰

独家报道/摄影:苏韵鸰

独家报道/摄影:苏韵鸰

独家报道/摄影:苏韵鸰

反应

 

柔佛

曾光华:让学生有共鸣 教学方式最重要

(新山25日讯)南方大学学院的行销弱点,是还在挥舞着钝剑,该校国际学术顾问曾光华教授认为,一直秉持民族文化为主要策略在教育市场上出剑,会掉入被市场无视的窘境。

他说,你所谓的好东西,别人也许不以为然。

曾光华也是台湾中正大学行销学教授。他强调,在网络生态和数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民族文化的概念越来越薄弱,南方大学学院或宽柔学村有必要去检讨,是否还要抱着几十年前的观念来经营?

他昨日座客南方大学学院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举办的“宽柔学村·座谈南方”座谈会,在回应听众要求他以行销思维协助该校突围时,说出这番话。

讲好故事才有附加价值

“学生报读您的学校,到底能得到什么知识?相关知识是不是其他学校无法提供的?或者,能像一些知名学校有给学生保证,比如学生毕业后可在就业市场找到特定价位年薪的工作、可以协助多少巴仙的毕业生离校后就找到工作,或能帮助多少的学生衔接到心仪的国外大学继续深造。”

他说,清楚掌握学校强项还不够,须要列出一份清单,进一步生动诠释,把学校故事讲好,才有附加价值。

“不少学校在宣传时,会把便宜学费拿来行销,但从行销专业去看,这是非常不幸的。低价格永远没有前途,我们在市场上没有看到一家百年企业是因为低价格竞争,而生存下来的。”

在价格之外,他提到学校必须有其他价值共鸣让人感动,要有自己的一套竞争法则,而当中教学方式是最重要的。学生从中受惠、有共鸣,学校的教学服务必有口碑;若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共鸣,即使学校有再好的学术研究和硬体建设,也无法很好的为学校行销加分。

总的来说,他认为:“缺乏行销思维,遇见棺材,掉眼泪;拥有行销思维,预见棺材,不掉泪。”

商学院加快产学合作

南方大学学院董事长拿督陈洺臣表示,商学院是该校最大的学院,面对当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需为学生提供的知识,已经快过传统教科书的编印速度,几乎是必须同步接触市场日新月异、 一日千里发展的新生态,就像最近一波ChatGPT的冲击, 已经涌入大学教育。

“因此,我们极需快速建立本大学尤其是商学院更广更深的产学合作网络及国际学界的人脉网络。”

他希望,该校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联合校友会及全球宽柔校友会联办的“宽柔学村·座谈南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学村人才回家做客,成为新山及宽柔学村热闹的一个故事馆。

与会者包括南方大学学院理事长莫泽浩、副董事长拿汀郑惠珍、副校长梁龙光教授,以及座谈会对谈人《南洋商报》全国业务品牌主任李德慧,以及南方大学学院校友会前会长罗汉金。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