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增5.9%太出色
今年经济料缓至5.2%
(吉隆坡14日讯)我国2017年经济增长5.9%,远超前年的4.2%,惟经济学家认为,经历了超水准的一年,今年经济会因高比较基础而失色,加上消费放缓,除非有特殊推动力,否则将处于5.1至5.2%的平稳增长。
国家银行今日发出文告指出,末季国内生产总值(GDP)稍微落后于第三季的6.2%,增幅达5.9%,归功于私人界需求的主要驱动力,以及外围领域的支撑。在供应方面,除了矿业,其他领域都取得增长。
按季来看,末季经济增长0.9%,稍低于第三季的1.8%。全年方面,我国经济增长5.9%。
彭博社早前对经济学家的调查中,预计末季和全年经济增长率的中值,皆是5.8%。
末季整体通胀率从第三季的3.6%,略微放缓至3.5%,这是因为房屋、水电、天然气和交通领域的通胀率较低。

通胀走高达3.7%
全年而言,整体通胀率平均为3.7%,远高于前一年的2.1%。
不过,兴业投行研究高级经济学家白文春,以及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不约而同指出,出口和经济增长率,都会在今年放慢。
李兴裕预计,今年出口料增长7.5%,逊于去年的18.9%,并将今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在5.1%,主要推动力为服务、制造和建筑领域。
出口保持增10%
“去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强劲,要想延续这股涨势,除非有特殊推动力。”
白文春则认为,出口会是推动今年经济增长主力,今年料保持在8至10%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则会处5.2%平稳涨幅。
在他看来,房地产领域会继续保持低迷,商家也会比较谨慎;去年表现杰出的消费领域,今年估计会稍微放缓。
“自2016年下半年政府调升最低薪金制和加薪后,预计今年不会有特别的加薪出现,也不会调升最低薪金制。”
他们都认为,如果经济表现继续保持亮眼,不排除国行可能会再升息一次。

追税行动小冲击
白文春指出,去年末季经济增幅落后于第三季,是因为内需有稍微放缓的迹象,尤其是房地产发展,加上税收局马不停蹄追讨公司税和罚款,进一步影响现金周转。
他还说,矿业领域在末季欠理想,仅增1%,这关乎国油减产因素。
“虽然大马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但也跟着减产步伐,从而影响矿业领域。”
另一方面,李兴裕认为,虽然令吉逐步趋稳,但政府不能因此而松懈下来,外围因素如美国股市最近的动荡、美联储升息步伐加快等,都会影响全球股市,因此政府要提高警惕。
令吉3.8-3.9波动
他预计,令吉今年将保持在3.8至3.9的水平。
白文春则预计,令吉下半年会开始走缓,因为美国会在下半年加快升息步伐,年尾的内部预测为3.95。
外债攀至65.3%
我国外债在截至去年12月杪攀升,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5.3%,惟国家银行认为,这仍处于可管控水平,因为货币稳定、债务到期,以及大量外部资产可用。
国行今日发文告指出,截至去年12月杪,我国外债达8834亿令吉或2155亿美元,高于截至9月杪的8738亿令吉或2047亿美元。
国行解释,我国外债走高,主因是贷款、银行同业借贷及外资在本地债券的持有率增加,但受惠于令吉在末季走坚,部分抵消了较高外债。
30%令吉计价
逾三成总外债是以令吉计价,主要是以外资在本地债务的持有率,及国内银行机构令吉存款的形式计算。
国行还说,令吉汇率波动并没有影响估值变化。
剩余的5807亿令吉(65.7%)外债是以外币计算,受制于审慎的流动管理措施,及银行机构和企业的对冲要求。
国行解释,这些债务中的大部分是岸外贷款,主要用于扩大生产能力和更好地管理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资源。
在以外币计价的总外债(包括股估值效应)中,超过三分之一是银行同业借贷及国内银行体系中的外币存款构成。
岸外债券1542亿
另外,岸外发行的长期债券和票据在同期,达1542亿令吉,主要用于为国外资产收购融资,以产生未来收入。
国行指出,超过一半的总外债为中至长期期限,占总外债的57.3%,这意味着翻滚(rollover)风险有限。
国行强调,考量到借贷人和外部资产的出口净利,外汇储备并不是银行和企业履行短期外债的唯一方法。
外汇储备仅占总外部资产的四分之一,其余外部资产由银行和公司持有。
中国应否变得更开放?/白文春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指出,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的数据,中国人均收入(以名义价值计算)仍然远低于美国。
然而,我也指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应会快过美国,这表明,如果中国继续推行正确的政策,其人均名义收入应会在不久的将来,追赶甚至赶上美国。
实际上,中国14亿人口的庞大基数是一个巨大优势,也是中国独有的红利。
我认为,其中产阶级群体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庞大且富裕。因此,如果你是经营企业者,未来20至30年你会选择哪个市场作为重点呢?
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对中国2025年实际GDP增长的预测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具有韧性,这在我看来要归功于中国正积极推动内需的政策,以促进国内消费。
双循环政策
这一政策符合中国于2020年5月提出的"国内外双循环"经济政策。
该政策是中国政府为重塑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新发展格局)所采取的战略,重点是扩大内需(国内循环),使经济在关键领域更具自主性,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同时也保持对国际贸易(外循环)和投资的开放。
我认为,该政策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中美第一次爆发贸易战之后,当时也是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
这说明经过了中美贸易战1.0之后,中国已未雨绸缪开始做准备了,当然,当时中国无法预知特朗普会在2025年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挺过贸易战
事后来看,这项双循环经济政策出台的时机虽然还不够久,但却可使中国有些时间做好一些准备来面对这一轮的中美贸易战。也因此,我认为,中国应可以挺过这一次的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目前,中国决策者在今年3月初再宣布将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翻倍至30亿人民币,这符合市场预期,也较去年夏季宣布的15亿元大幅提升。
国家政策决策者再次避免了直接发放现金给消费者,而是呼吁通过“增强消费能力以旧换新”和鼓励高端产品的研发来刺激消费,也避免了对所有消费的一味支持。
我认为这是对的做法,以避免中国消费者养成对政府发放现金的依赖。马来西亚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结构调整促进内需
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也建议,中国需要对收入分配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内需增长。
在我看来,中国的双循环经济政策的执行已经初见成效。这已反映在其国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上:从2020年的约38%上升到2023年的39.6%。而2015年时,这一比例也仅为38%。
另一方面,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20年的41.6%下降到2023年的40.5%,这表明中国正在减少对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依赖,转而将增长动力转向国民消费。
同样地,虽然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从2020年的30.9%上升到2023年的32.3%,但相比2015年高达34.9%的比例仍有所下降,这显示中国也正在逐步减少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正如双循环政策所设想的那样。
可能有人会问,为何这种转变如此缓慢?
在我看来,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如此庞大,转型过程必须是渐进的,以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
我相信中国的双循环政策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中国需要继续推动这一战略,并在贸易上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
朝服务业转型
所谓“更加开放”,是指我期望中国在未来逐步增加从贸易伙伴进口更多商品的数量。这将使中国能更好地利用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
增加商品进口还可使中国有机会要求以人民币结算更多贸易。
这在我看来,有助于增进中国人民币的应用及推动其经济结构转型,朝向服务型经济发展。
后面这一点是考虑到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尤为重要。
同时,我想当中国商家走出去时,不应也把所有中国物品带到其他国家,而是适当的就地取材,使其他国家也可发展起来,才能促进双赢局面。
如其他国家不能富足起来,那他们那有能力购买中国所制造的产品及服务呢?
目前,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变得更加重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2020年的55%上升至2024年的56%,而2015年仅为约51%。这一趋势符合经济增长动力向居民消费转移的方向。
相比之下,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从2015年的约33.4%下降到2021年的31.5%,再到2024年的30%。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也从2015年的约8.5%下降至2024年的约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