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古玛拉比丘
修行需含戒行和定慧

古玛拉比丘(Kumara Bhikkhu)是太平护法苑的代住持,从他的访问中,可加深了解南传上座部佛教男众出家人的修行风貌与特色。

古玛拉比丘语文能力强,中英文皆佳,也会讲福建话。

国内上座部的佛教道场——护法苑(Sasanarakkha Buddhist Sanctuary) 其住持为奥佳智达长老(Bhaddanta Aggacitta Mahāthera ),他在2001年成立护法苑时的因缘是,感觉到马来西亚缺乏培训本土上座部佛教男众出家人的道场,没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是模仿其他南传国家的做法,但这些南传国家或已加入属于自身的风俗文化。因此奥佳智达长老成立的护法苑,是想以戒律为依归。



培训本土出家人

古玛拉比丘(Kumara Bhikkhu)是目前护法苑的代住持。他受访时说,从一开始,奥佳智达长老建护法苑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建一间栽培上座部佛教男众出家人的道场,因为他看到培训本土出家人的迫切性。

“因为本地人到外国的南传国家去出家,他们都要面对语言、食物及气候等的挑战,但如果在护法苑,就可免了这些挑战,可专心学习。”

古玛拉比丘表示,过去护法苑曾举办过10次的出家生活介绍课程(Introduction to Monkhood Program),提供机会给有心出家者和任何男性参加,只是效果与反应不太理想,现已停办。他认为参加课程后的人最终没出家,是有自身的因缘与条件,当中有很多人选择到其他的南传国家如缅甸和泰国出家。不过,也有人并没参加课程,却也愿意跟随奥佳智达长老出家的。

老师同意方可向他人学习



“现在奥佳智达长老不再为人剃度和培训出家人,所以我会成为出家者的戒师,同时也是他们的阿阇黎。所有的初出家者将当至少1年的白衣(持八戒准备出家者),接着是受比丘戒,至少要5年跟是师父学习,但只要获得老师的同意,不一定5年都要向同一位老师学习。”

护法苑每年都办多次的禅修营。

了解源头才能连根拔苦

古玛拉比丘分享,有意出家者将会学习戒律、禅修及佛法。“很多人以为出家是为了禅修,他们认为禅修就是修行,其实禅修并不是修行的全部,修行包括了戒行(断贪嗔痴)和定慧。”

他继说,护法苑的培训方向是依据原始佛教经典所说的戒律来学习,如何成为上座部佛教僧人,也就是在戒律和定慧(禅修)上的学习。

“很多人对护法苑的印象是,它只是给受过高深教育者出家的地方,但其实我们也有高中程度的出家人。虽然我们所教的禅修方式是四念处禅法,但出家者过后可以自由的选择他们所要学的别的禅法。”

早前办的“出家生活介绍课程”,前面第一位穿白衣者是持八戒准备出家的人。

正法超越正统及传统

已有16年戒蜡的古玛拉比丘,出家前在马大念教育系。他说,自己受了奥佳智达长老的影响,认同正法应超越正统及传统,主要是导向苦的止息,那其教义就是正法。所以他会使用一些新世纪或心理学的方式,协助到来向他学习的人处理一些情绪与心理的烦恼。

古玛拉比丘继分享说,他在缅甸禅师德嘉尼亚(Sayadaw U Tejaniya)的教导下收获良多。“在面对痛苦时不是去压抑,而是去了解苦的源头,如此才能真正把苦连根拔起!”

护法苑的住持奥佳智达长老。

有关护法苑背景

◆属太平内观禅协会所有,占地约10依格,是静修的好地方。

◆2004年,护法苑设计获得大马建筑物公共及公民建筑物组杰出设计奖,外形如度假屋般,与一般典型的佛教道场不同。

◆除供佛教团体办禅修营外,也开放给非佛教团体(包括其他宗教团体)或商业团体来办活动。

◆位于海拔200米的山上,温度很冷,故中心所有建筑物无冷气设备。

联系:05-8411198

网址:http://www.sasanarakkha.org/

面子书:Sasanarakha Buddhist Sanctuary

古玛拉比丘简介

◆1999年 出家,出家后在护法苑接受奥智达长老尊者 (Bhaddanta Aggacitta Mahāthera) 教导,过后跟随缅甸德嘉尼亚禅师(Ashin U Tejaniya)习禅。

◆具开明的态度,认为正法超越传统。凡能引向灭息痛苦的方式,就是正法。

◆善于运用自身的教育专业,以及采用多种语言 (英语、华语和福建话)为不同传承的信众弘法。

反应

 

登彼岸

寡欲养心

文:颜爱心 

我们常听到“清心寡欲”这句子,广泛指清除杂念,保持心地宁静或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这是指人们能够克制自己内在的贪欲,是一种人生修养,修身养性的崇高思想道德之境界。

我们都知道,欲望是心中的无底洞,永远也不可能填满,因此欲望越多,烦恼越多;而唯有清心寡欲,才能使我们远离烦恼困扰,保持长久的快乐。清心寡欲,宁静致远,即淡泊安静的生命,舍得尘世间荣誉恩宠,权势繁华,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少欲,所以安静宁神,因此而少忧,少恼,少痛,少病。

不养生而身自养

时光匆匆,欲望无限,快节奏的生活虽然给了我们极大的生活便利和物质享受。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因此变得更容易焦虑、心神交瘁,以及每况愈下的健康。

中医学的寡欲养心观,阐明养心即寡欲,只有寡欲才能心神安宁,气行顺畅,血脉充沛,如此方可心身健康。清代冯曦晴《颐养诠要·卷之四》:“寡欲则心清,心清则寡欲”“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若寡欲”将清心和寡欲作为互为因果的两面,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寡欲、清心、节制则不养生而身自养。

明代王绍隆认为嗜好和欲望不满足,心不宁,精和神损耗,所以倡导寡嗜欲就是强身体,即所谓有所失必有所得。而同是明代的高濂,就将寡欲和心气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嗜好欲望连绵不绝,则心气在内闭塞不通,荒淫和是非接踵而至,败德伤身的事经常发生,所以绝嗜减欲是心气运行顺畅的重要环节。

换一句话说,一切过激的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身体气血经络的正常运行,影响健康;因为我们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内在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一切的欲望要少

《孟子》有言:“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养心之法,宋代理学大师程颢也曾说过“寡欲心自清”。面对诱惑繁多的社会,先贤们的谆谆教诲令人深省、让人深思,只有克制自身的欲望,保持慎独慎微,才能让内心澄澈通透,活得坦荡磊落。

“养心”就是修行,修行先要做到“寡欲”,一切的欲望要少,如果可以减少到极限,就更少被烦恼所困。古语云:有欲者累,寡欲者安,无欲者强。

诚然,我们或许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欲者”,却可以通过修心养性来成为一个“寡欲者”;我们是没法完全摒除掉欲望,但必须要分辨出七情六欲里的一些爱染杂念,然后及时地去除那些不合理不需要的部分。

故,欲成为一名“寡欲者”,首选养心,而养心,莫过于做到清心寡欲,不然我们就会被生活里的各种欲望所纠缠、干扰和伤害。久而久之,也就容易丧失了一些必要的、理智的判断,进而被欲望所蚕食、所湮灭。

虚妄的执念

佛曰:“执着于一念,将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同样,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欲望,奢求所有的欲望都得以顺遂实现,这就陷入了一种虚妄的执念当中,然后,被欲望的枷锁给束缚了,被囚牢了,自然心不得安宁,生活不得舒心。不如及时止损,清心寡欲来养心,用淡泊至简来育养心灵。

莎士比亚说:“欲望犹如炭火,必须使它冷却,否则,那烈火会把心灵烧焦。”我们养生,养德,养心,就该以欲望有止,寡欲为首位,凡事有度,做事有谱,明白生活有多简单,人生就有多快乐、平静清净;寡欲生活,节制人生,我们活着才自在、从容和拥有内心的平静,及康宁的身躯。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