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哈迪看到的“穷人”/南洋社论

中国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细致描绘繁华的市井生活,共画了1600多个人及各式各样的场景,有个角落还画了进城的大官,前面有人举着“肃静回避”开道,后面有随护扛着官轿,做妈妈的惊惶地抱起玩着的孩童,城门口有一群乞丐,一个没有腿,做官的还回头看了他一眼。

这样的对视,却深具警鉴的意义;它提醒做官的人,要看到别人存活的艰苦;要从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看到穷人。



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也看到穷人,还表示要继续实施扶贫扶弱政策;这是他在希盟执政后以先手优势拉拢低端阶层,以图掳获特定族群信任的手段。

但,这也应验了一些外国经济学者的预言,论断执政后的希盟“不敢触动为维护马来人特权的政策。”

其实,贫穷问题从来就不是种族问题,要消除这种社会痼疾或困境,还须以超越种族的角度去正视问题的存在,还要以更科学的态度去辩证广义的贫穷。

“贫穷”的定义,就是那些缺乏资源、能力、机遇、安全和必要的权利,及无法享受到适当标准的生活和社会权益的状态;那些以乞讨、残疾、无依无靠的,甚至被遗弃,受歧视,被剥削的,也都是穷人。



但是,贫穷不一定是缺钱,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挫败感,也都是贫穷;越来越多人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或一辈子都没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都是一种社会的失衡。

这种失衡,导致社会阶层的裂痕扩大及累积性的阶级对立,因此,掌政者要洞察问题的症结和存在的风险,要看到夹层群体及少数族裔跨代的贫穷问题。

掌权者还须恪守中道,在实施扶弱政策时,也要对人性有一种透彻的认识,要帮助穷人,却不要赋予任何人以道德上的优越感,更不要讨好穷人。

古人就有“毋以货财杀子孙”的训诫,给子孙货财,给穷人拐杖,不如教他们读书学艺,更符合社会正义。

因为只有符合“自由原则”与“差异原则”的社会正义,保证每个人享有平等权利,才能让弱者与强者有机会参与竞争。

均衡发展的理想社会,不是只求“数量”和“状态”的平等,而是法制下人人机会的平等,在这样的正义程序的公平,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才能人人各得其所。

我们不期望制订“最好的体制”,却要制订“愿意接受的最好的法制”,更希望马哈迪的体制改革是一条全民路线,不讨好谁,不偏袒谁,全民受惠,这才是我们幸运的改革。

反应

 

言论

公仆加薪,只求服务变好/南洋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选择提早宣布公务员将在年尾调薪,而且是历年来公仆薪资最大调幅,自有他与政府团队一早已经安排好的节奏,想必都是“有所算计”的了。

可想而知,在接下来至少半年以上的日子,“公仆大加薪”这个关键词将充斥在大马各种媒体的新闻版面,也将挂在所有政府相关官员和职员的口中和心里,这种可以预期填充钱包的好日子,确实非常令人期待。

现阶段适逢雪兰莪新古毛州议席补选,公仆大调薪课题,想必也会成为团结政府助选团用来向敌营“示威”的子弹,有助希望联盟候选人的选情,就像首相说的“别忘了,许多新古毛选民的家庭都有人是公务员”。

公仆调薪耗费100亿

基于我国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马币贬值与一些外资撤退,一些财经分析员也担心大马国库的实力可否承担这笔新增消耗。

据估计公务员的大调薪将耗费100亿令吉,这可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新增开支,可以兴建两条往返槟城与威省的海底隧道了。

如今将两条海底隧道的资金都投资在形象偏向慵懒的公仆身上,这笔钱往后还会变成细水长流的退休金,值得吗?这是大多数民众想要问政府的问题,纵然最后得到的必是想当然尔的官方答案。

对于国人种种担心,人们也深知国库并不十分充裕,但是首相安华周二便说了“我们是在完成了所有的政策工作后才宣布调薪,所以我们知道钱从哪里来,我们知道国家会取得多少收入,这些我们都知道,我们有信心国家收入会增加,公务员的服务质量也会更好,我们的税务也会跟着增加”,可见首相是胸有成竹,要国人不必过多担忧。

首相也在周二的财政部常月集会上透露,今次的历史性公仆大加薪会在今年12月1日便落实,而非2025年开始。

预算案料顺利通过

显然安华是信心满满,他深信调薪建议必定会获得国会和内阁的通过,试想我国是每20人便有1人是公务员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谁能阻止他们不加薪?谁敢公开得罪最大票仓?

同样的,公仆大加薪的特殊意义,也被视为对今年10月首相兼财长安华提呈2025年财政预算案时的加持力量。政府政策就是这么奥妙,看来这一次的预算案将会是顺风顺水顺利通过了。

回到民众这一边,在决定公仆加薪这方面完全没有话语权,只有继续缴税丰富国库的份,因此只能祈望高薪能养出好公务员,无须他们视纳税人为老板,只要公仆都能视“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就够了。

毕竟大马公仆给予民众的刻板印象,就是慢和懒。许多高层更是领高薪少建树,首相说调薪后他们的服务质量将会提高,真是如此的话也算是皆大欢喜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