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种族政治的“原轨”/许世平

金马仑国席补选,国阵以3238张多数票挫败希盟的行动党候选人,假如应用数学的逻辑思维,以比例算法,就能窥探其奥妙。

将68.79投票率换算成5·09大选时的76%投票率,就会发现希盟两次选举的得票率相仿;巫统此次补选的得票,也与5·09大选国阵与伊斯兰党得票叠合之和近似。



作为记者,其实也要能应用数学,从数据的比较去帮助分析及准确判断事实真相。选举可以让我们观察政情的演变,甚至感觉它的失序,和让人费解的政治代言基础的变化;例如随着传统产业的衰落,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更多人须靠社会的救援,会促使好些人对现状不满而变得保守、民粹,甚至支持极端政治。

最近20年,欧美国家的选举就已经没有一目了然的左派、右派、中间派的界线,以前有钱人支持右派,劳工阶级支持左派;中产阶级支持中间派;现在却“乱了套”,劳工阶层却支持右派,在美国,“铁锈地带”的劳工支持右派政党共和党的特朗普,在法国,他们支持极右派的勒庞;在英国,却支持保守党的脱欧政策;还有荷兰、奥地利的工人阶层转而支持保守势力的右派。

政客“玩政治”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绕过传统政治运作的架构,用“激情政治”鼓动民粹,前首相纳吉也靠网红聚众。

金马仑国席补选验证首相敦马哈迪医生的忧虑,希盟仍未能掳获大多数马来选民的支持,我们期盼的新马来西亚,依然未摆脱种族政治的蹂躏。



显然,马来人对希盟现行体制仍缺乏信任,也没有安全感,他们尊崇的传统宗主观念与价值观也没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想要的分权制衡及资源和利益分配的公平,仍然架设在种族政治的原轨上。

虽然我们选择“变”作为年度汉字,然而,要实现变、接受变,及顺势而动的变局,在记者眼里来说,还是一场“持久战”。

反应

 

言论

马哈迪言论似是而非/利亮时教授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日前在社交媒体撰文指出,如果所有华人以马来语作为母语,保留一些峇峇娘惹的古老文化,同时上国民学校,与马来人和土著共同学习,就没有种族政治。

他以印尼、泰国、菲律宾、美国和澳洲为例,当地人民只会认同选择移居的国家身分。

马哈迪再次对华人指指点点,而目的是操弄族群的关系。

他在指出这些国家之时,并没有详细说明,言论如此似是而非,重点就在于“抹黑”华人。我们不禁要问,华人何时有不承认自己是马来西亚人呢?

马哈迪作为我国在位最久的领导人,享尽了权力和国家资源。但是,为了私利不断操弄族群议题,对国家和民族都造成更深的伤害,在他午夜梦回之时,是否有一丝丝的愧疚?

印尼同化政策靠武力

首先就印尼的例子而言,印尼是在1966 年苏哈多总统上台后,推行雷厉风行的文化同化政策,加上大规模的扫荡印尼共产党人,使得当时的华人人心惶惶;有部分人士逃到中国或台湾。

同化政策推行后,选择留在印尼的华人如惊弓之鸟,社团和华文学校被关闭或转为政府学校,许多华人社团和学校的文件与资料,也被当时印尼情报部门没收。

印尼的同化政策是采取武力压迫方式,请问马哈迪明知道原委,为何要举这种例子呢?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再举泰国和美国两个例子。

泰国在这个接纳华人移民时,采取了公平和公正的态度和政策。泰国政府的不分彼此,令华人成功完成在地化。

再来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在华人移入美国从事劳工工作之后,美国社会感受华人勤劳工作的威胁,最终在美国部分人民压力下,美国政府在1882年推行《排华法案》超过半个世纪,华人的认同美国是在排华法案结束,美国真正接受华人开始的。

多元族群建和谐社会

印尼有华人血统的瓦希德担任总统,泰国在二次大战后历任首相中,将近一半都是具有华裔血统,而美国亦没有反对非白人担任总统。

请问我们的国家可以允许华人担任首相吗?这个国家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共同建立的。国家领导人若有智慧,是要善用三大族群和文化,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彼此都可以发展和学习各自的语文。

一个多元族群的国家,是在建立国家制度时,必须公平、公正的对待各族群人民,让大家“共好”,而不是不断撕裂族群的关系,一直指责某个族群无法融入和完成在地化的进程。

请问马哈迪这位老人家,政策一直在歧视和不公的对待,这是在接纳吗?还是把人往外推?

衷心希望马哈迪归隐田园,静下心来享受剩下的时光,缺乏立论根据和操弄的言论,可以不要再说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