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梁羽生金庸传奇 缘于澳门比武

报道:郑明仁

香港新派武侠小说诞生70周年纪念,70年前梁羽生开写《龙虎斗京华》,赢得“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美誉,并由金庸发扬光大,这一切都缘于一场在澳门举行的生死状比武。

2024年1月20日,是香港新派武侠小说诞生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这一天,梁羽生在《新晚报》开笔写了《龙虎斗京华》第一篇,从此便赢得“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美誉。一年之后,金庸在《新晚报》开始连载其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香港昂然进入“金梁”并称年代。

惺惺相惜亦明争暗斗

金庸、梁羽生惺惺相惜,然亦有“明争暗斗”的时候。两大武侠小说宗师,各擅胜场,但以读者人数和影响力而论,梁羽生自然不及金庸。“既生瑜,何生亮?”当人人称赞金庸的时候,梁羽生心里自然不舒服,他曾以“佟硕之”笔名写了篇《金庸梁羽生合论》,有自抬身价、贬金扬梁之嫌。不过,梁羽生晚年用了几句说话总结金梁或梁金成就,颇为公允:“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梁羽生2009年1月22日病逝澳洲悉尼,金庸写了挽联悼念: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究竟是“开风气之先”成就高?抑或是“发扬光大”伟大一些?70年后的今天,仍然下不了结论。但无可争议的一件事是:70年前的一场擂台比武,成就了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小说宗师地位。让我们来重温这次比武的前因后果。

1954年1月17日在澳门举行的吴公仪、陈克夫历史性比武,到今天还有人在谈论,当年两个回合赛事只维持3分钟便被总裁判何贤裁定“不分胜负”,吴陈和气收场。这3分钟却成就了梁羽生、金庸新派武侠小说,两人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世界大放异彩。

太极门对决白鹤派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互联网上重温当年吴陈比武的片段。这次武林讲手乃出自香港太极拳师吴公仪的一次报纸访问,这篇访问引起白鹤拳师陈克夫不满,在武林人士怂恿之下,吴陈同意在擂台上决一高下,但香港法例不容许公开比武,如何是好?在澳门有关方面安排下,吴陈同意移师濠江比武,澳门官民乘势把这场武林比武办成慈善大秀,加插了八和红伶义唱,美其名是替香港石硖尾木屋区火灾和澳门贫民筹款。筹款委员会由梁昌当主任委员,两位副主任是何贤和崔德祺,3人均是澳门响当当人物。

梁羽生“被逼下海”
开启新派武侠时代


吴陈比武消息震动港澳,1954年1月17日下午,比武场地的新花园万头攒动,先由澳督夫人剪彩、大会主席致词,再由马师曾、红线女演唱粤曲,然后是武术表演。4时开始,两位主角吴公仪和陈克夫先后登上擂台,观众屏息以待。4时13分,拳赛公证人(总裁判)何贤宣布比赛开始,陈克夫率先采取攻势,频频向吴公仪发拳,把吴逼向绳网,然吴迅即反攻,其中一拳击中陈肩,吴步步进逼,飞脚扫中陈腿部,公证人何贤鸣笛宣布第一回合完。据当年报纸报道,此时台下观众已起骚动,吴陈显然已动真军,有人建议应中止比赛,但何贤为免观众失望,决定继续赛事。

第二回合开始,陈克夫连环发拳,一拳击中吴左手,吴以快拳还击,陈胸部、手部、腹部先后中拳,陈还以飞脚,吴闪过后也以飞脚还击,台下观众比前更骚动,何贤马上鸣笛叫停,谘询大会几个负责人意见后,决定结束赛事,宣布吴陈双方“不胜不负不和”,和气收场。事后报章有“赛后评”,其中一则这样说:“吴公仪英气迫人,诚然是此中能手。但陈克夫年少翩翩,镇定不乱,亦属难得。”

港澳两地对这场比武议论纷纷,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灵机一触,决定由旗下编辑陈文统在报纸撰写武侠小说,陈文统文史智识渊博,但未写过武侠小说,不敢应承罗老总,但罗老总霸王硬上弓于1月19日在报纸刊出预告,宣布翌日开始连载《龙虎斗京华》,陈文统唯有硬着头皮以笔名“梁羽生”登场,自此便开始了新派武侠小说时代。

旧派多打擂台复仇情节
新派重视侠义精神

新派武侠小说是指不同于传统的旧派技击小说,旧派小说充斥大量打擂台、复仇、灵异、封建迷信等情节。新派武侠小说重视侠义精神,注重刻划人物性格,融合宗教、哲学、历史、传统文化于小说之中。梁羽生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甫面世便引起轰动,一年之后,罗孚点名当时同在《新晚报》任职的查良庸紧接梁羽生登场,1955年2月8日金庸第一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在《新晚报》连载,自此“金梁”并称,金梁武侠小说踏入黄金年代。

以上的历史险些要改写。国术界老前辈陈公哲认为吴陈比武一旦举行,“恐将再开打斗之风,交手之后,必有胜败,从此引起宗派之斗争,重蹈往时武馆复辙”,陈公哲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上海创立精武会,时任中央精武总裁、全马来亚精武总会顾问。精武全盛时期,有50余分会,远及南洋群岛及加拿大。当年武术界颇尊重陈公哲,认为国术中兴,陈公哲致力甚大。陈公哲希望以自己的江湖地位推翻吴陈比赛决定,先后在报章撰文及分别去信吴公仪和陈克夫,力陈签生死状比赛决斗之不可取。他说决斗之事在20世纪中已不存在,且属犯法行为。陈公哲指若实行决斗,不独于国术无益,反贻害无穷。“余用四十五年时间,始将拳击家‘武牛’二字洗脱,若使其再陷复辙,非所愿闻。”可惜比武各方执意已决,陈公哲阻止无效。

陈公哲要求取消比武

陈最后去函澳门总督要求取消这场慈善比武。陈公哲在信中指出:“中国拳斗,不带手套,自由搏击,可及全身,其危险性超于国际拳斗七倍,若此,即无法可以保证不致死亡。”马来亚精武体育总会亦于1月16日急电澳督希望澳督“体念人道”,急令制止比武进行。根据陈公哲事后编著出版的《精武观中之吴陈比武》摘录文章,当时也有其他记者在报纸撰文反对吴陈比武。陈公哲在《精武观中之吴陈比武》书中收集了吴陈比武之经过(附上多张照片)、社会之公论、报章辑要等等,资料详尽,是研究吴陈比武的重要文件。

陈公哲本人可说文武兼备。他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是作家、考古学家、书法家与武术家。陈公哲是首名在香港从事考古发掘的华人,亦是一位业余的考古工作者。1938年,陈氏以个人财力及友人资助购买一艘船,偕同儿子及雇用女工十多人,沿香港海岸作考古发掘,工作共8个月。其中在大屿山东湾发掘时间最长,前后3次达25日,以沙岗背(即今石壁水塘下处东湾学校海滩一带)发掘最多文物,其发掘报告刊于1957年考古学报第4期。 

梁羽生小档案
 
本名陈文统,1924年生于广西。1949年入职香港《大公报》,先后任翻译、副刊编辑。1953年在《新晚报》副刊设专栏,1954年开始创作武侠小说,作品包括《龙虎斗京华》、《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1987年移居澳洲,2009年逝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副刊

武侠3名家各具特色

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武侠小说界出现三大巨人,一个是梁羽生,他的中国历代历史学修养好,从他的小说或拍成电影武侠片,可以看到中国历史长河的渊远。

看梁羽生的作品或电影,以明朝清朝为背景的,他拿天山派跟他虚构的武林门派的恩怨情仇,组成了历史味浓的武侠作品。



另一个同时代的名家金庸,故事背景多以宋朝末期,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期为多。金庸他技巧地把握了中国王朝交递期的人心政局的激动。故事因此勾人心弦。

华人武术电影在梁羽生、金庸两人冒起之前,多数从平江不有生的作品中翻覆取材利用。有了梁羽生、金庸之后,拍武打电影,故事来源单靠这两人,就取之不尽了。

古龙在写他自己

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一大群武侠小说家。听古龙说过,在写武侠小说这个小小的世界中,最多人抢饭吃的时期有三百多名作者。

300武侠小说家当中,唯独古龙与众不同。他用简单的句子、简短的段落、简明的表现手法,简直像散文像诗一样描绘出武术中的恩怨情仇。



比较起来,民国初年的平江不有生,是武侠小说的一代始祖,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第一人,古龙是武侠小说的改革者。

再进一步比较,武侠小说三大名家各有特色。

梁羽生的武侠世界,有端正的历史舞台。

金庸是个绝佳的说故事者。

古龙,他着重人物个性的表现。看过古龙作品,看过古龙武侠电影的人,对古龙创造的武林英雄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的个性印象都经久不忘。

古龙原名熊辉华,大学读英国文学,生性放荡,他笔下的江湖好汉,根本是他自己的一种心理投射,他就是陆小凤,是楚留香也是李寻欢。

拍不出人物原貌

有件旧事,顺带一笔。

一次在台北跟古龙相聚,他无心之间,说有件憾事,说电影怎么拍,也拍不出他笔下人物的真相原貌来。

这话,我早有同感。

陆小凤、楚留香、李寻欢这些人物,在古龙小说中的那份侠客气势,由香港演员扮演,那份 现代香港平凡人的味道去不掉,又无从体会古龙在人物个性创造中的苦心用意,尤其陆小凤,像个轻浮的二世祖模样,多过像古龙要的武林英雄。

同样的,梁羽生、金庸的笔下人物,拍到电影上,就是缺了书中人那份豪情气概。

——再寻武侠电影情趣⑸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