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数字革命沉默的大多数/厄杜阿尔杜·坎帕内拉

统计数字可能揭示残酷的事实。我们一直被告知,创新速度日新月异,但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数据表明,这根本算不上是一场革命。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为50年来最缓慢。



这一“生产率悖论”通常被归因为衡量指标问题,或破坏性技术部署后的滞后效应。但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关于技术趋势的公共争论总是被影响这些趋势的公司和企业家所主导。难以跟上技术变化脚步(或积极抵制技术变化)的绝大多数公司的声音无人倾听。

认识这一不太明显的角度对于理解为何数字革命没有体现在数据中,以及它为何可能陷入停滞至关重要。简言之,热烈的讨论往往是基于有失偏颇的一般化。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和人形机器人都掌握在一小撮企业手中。这些技术所得到的关注与它们的开发和部署规模相比不成比例。

杜克大学的丹·阿里利(Dan Ariely)在2013年时打趣道,“大数据就像是少年的性:每个人都谈论它,没有人真的做过,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都在做,因此每个人都宣称自己在做。”

个中动态很容易识别。记者追寻有料的故事。投资者追寻诱人的回报。消费者试图预测下一个科技时尚。



社交网络、全球媒体和国际会议放大了破坏者的声音,而他们想要的只是扩大自身的前景。随着信息随波而下,各路信奉者纷纷涌出。流言成为常态。

新科技不利旧行业

以世界经济论坛(WEF)关于新兴劳动力市场趋势的最新年报为例。它基于对大型跨国公司的调查而成。它指出,到2022年,机器学习、数据分析、新材料和量子计算投入的激增将刺激对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机器人工程师的需求,而对现有行业不利。

问题在于WEF的总体样本并不能代表实体经济。在经合组织各国,雇员超过250人的企业企业只占活跃企业总数的7%,它们所雇用的工人数量只占劳动力总量的不到40%。

中小企雇员难胜任

报告作者们承认了这一偏差,但他们的结论仍是危险的一般化。他们的未来工作岗位与绝大多数仍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框架下经营的中小企业的当下雇用需求完全无关。

类似地,一项经合组织研究发现,技术前沿企业与其他所有企业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在过去十年急剧拉大。许多在媒体中耳熟能详的先进技术,在大多数公司仍然没有得到利用,这表明我们还需要等待很久才能看到哪怕是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开始推动GDP。

有人说,电力和个人计算机等通用技术一般不会立即提振生产率,而是要等到它们问世大约25年之后。

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的观察——“计算机时代随处可见,就是在生产率统计数字中不可见”已经过去了32年,我们在生产率统计数字中仍然看不见计算机时代。人工智能凭什么能与个人计算机有所不同?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都掌握在一小撮企业手中。

忽视技术滞后影响深远

忽视技术滞后性可能带来深远的决策影响,特别是在科技狂热(或危言耸听论)将人们的注意力从迫在眉睫的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等问题吸引开的时候。如果政府将更多资源用于训练明天的高技能职业精英,就有可能造成今天更加深刻的不平等性。

当然,犬儒者可能会对“输家”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没有给关于技术的争论带来任何东西:往好了说,他们能够填补数字先驱者们为他们创造好的角色;往坏了说,他们将被完全挤出劳动力市场。

但别忘了,小企业哪怕面临着经济逆风,仍具有政治权力推动对威胁到它们的生存的新技术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优步等全球巨头对此再熟悉不过。多年来,它遇到了组织良好的出租车司机小团体的强烈抵制,这些司机从未得到邀请参加全球精英聚会思考平台经济的优点。

从某些程度上说,世界发达经济体的“落后者”正在通过将反贸易民粹主义政党和政客送上权力宝座的方式复仇。

带动后进者转型

为了避免更糟糕的反噬,以及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真正含义更好地理解,我们必须明白何时所有企业,不仅仅是头部企业都会支持今天的破坏。

可持续的技术转型需要广泛的共同收益,这意味着帮助后进者作出调整与让创新者繁荣壮大一样重要。被破坏者的声音也必须得到倾听。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旅游

数字革命,你跟上了吗?

捕风捉景|何凯晶(建筑系硕士生)

疫情难道不像部灾难末日片吗?想像若干年后的今天地球充满僵尸(病毒),人类都躲在地下(家里),人类活动空间将出现怎样的变化?

疫情爆发初期我们总以为只是个定点于2020年的悲剧,殊不知那只是一个锚点,发酵速度和传播范围远大于管控。如今一年过去,距离专家[1]预言的7年恢复常态还有6年,而用7年来适应一种新的生活模式一点也不短,7年后就是新世界,我们还能恢复以往的日子吗?

如果我们把10年前的非典型肺炎事件当成全球演习,从那个时候开始各国的危机意识,除了卫生防疫,更大力地投射在经济机制和技术开发的应对上,因为我们不难发现,最先受到冲击的永远是传统行业和线下实体店。 

数字经济 | 消费场合的转变

除了熟知的电商两大巨头Lazada和Shopee,其他如Grab、Airasia也相继横向发展不同的业务,让数字平台几乎覆盖了衣食住行日常所需。因疫情而转向线上消费和支付的用户增长了一半,而92%的用户表示即便疫情结束也将继续使用[2]。消费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当一切购买记录和交易数字化;当线上商城可以无成本搭建;当我和你看到的都可以是不同的商品展列;当不同时间段可以有不同的价格调度,购物心愿单的货品甚至会突然降价或者发放优惠卷来诱导购买。

大家常说的以客户为主,如今通过技术,确实能精准到追踪每一个个体的消费习惯,并客制化大家的需求。于是线下实体店面临最大的挑战不再是桌子怎么摆怎么保持社交距离,而是它不再扮演一个解决你日常需求(消费功能)的场所,反而更注重消费体验,是否有更多附加价值如打卡拍照、社交活动、概念展览等,通过线下引流结合线上消费。 

数字多媒体 | 文化艺术的转变

已经适应网络经济的千禧一代,很少看报纸或者电视台,与其说文化输入更多元了,倒不如说往外输出的通道也打通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创作者或网红。只要有个社交媒体账号,你即是经纪人,也是艺人,更是观众。线上艺术创作也打破了空间的局限,线上展览让浏览者也成为了信息展览品之一,你可以反复留言(创作),线上剧场甚至可以利用会议软件本身的框格来进行上下左右的互动,或者按留言区观众的要求,改变结局走向。

所谓数字化变革,改变的不只是我们怎么用,而是我们不再只是使用者,也是信息生产者,改变的不只是由上而下的单一价值体系,而是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发散出去又相互连接的多个平行宇宙。我们可能更有机会看到更多认知外的世界,但也可能更享受自己的小世界了,比如最近爆红的Clubhouse,社交逻辑以follower 所参与的话题来定义你的主页,你会选择 follow 已知好友还是同温层以外的人呢?明星也开始走下神台,走进Clubhouse对话,走进直播间卖货,可见数字化不是各行各业自己的战场,而是融会贯通的生态。 

模拟真实场景 | 智能创作的转变

那身为空间设计师,建筑业也免不了数字化的革新。建筑资讯模型(BIM)让你迅速判断光照、风量、电力消耗、绿色指数;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让你利用实景扫描技术自动模拟成3D模型,除了辅助施工过程判断失误,还可以结合VR技术让你在家旅游。三维打印(3d printing) 和机械手臂 (robotic arm) 解放了人力劳动,加快了工程进度。

当我们在想像未来的建筑,同样的,它再也不是一个来规定使用者在里面必须做什么,而是可以根据用者所需来改变空间形态的容器,它必须更具有临时性,比如废置的学校操场可以变成方舱医院,家里可以办公等。

我完成这篇稿件的方式,其实也不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或桌子及电脑来创作,我可以在繁杂的地铁站靠语音辨识转换成文字。可笑的是,写作和说话从来不是同一个思维系统,文字讲求逻辑结构,可反复修改提炼;而口语本身是线性的,是靠连续推送来传达信息。

然而身置这个4.0工业革命的风口,还有什么是技术不能突破改变的呢,这就是提前到来的未来,日子正在前进,疫情结束与否,我们干嘛回头呢?

注解:

[1] 消息来源至全球最大疫苗接种数据库。按全球接种率覆盖70%-85%人口来推算,仍需要7.4年时间。

[2]消息来源自谷歌(google)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 (SEA 2020) 

推荐视频:这些数字,你觉得如何?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