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心跳节奏时快时慢 原来是心脏“跳电”了?

心律失常/上篇/   报道|陈绛雪  图|互联网

心跳时快时慢,那不是怦然心动,也未必是压力或紧张,可能是心律失常(Arrhythmia)发出的讯号,提醒你心脏电流出现意外,导致心跳节律乱了谱,以致出现心律不振或心房颤动的问题。

人们不敢忽视心血管疾病突如其来的暴击力,却常常轻视心电的影响,尤其是心律过缓会导致心脏衰竭,患者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以调节心律,如今医患双方更可应用数码科技随时随地监控这小小的“心脏备用马达”运作和电池消耗情况,提高安全性,掌握心脏健康状况。

每分钟60至100次

一般人的认知里,心脏疾病是与心血管或冠状动脉有关,但心脏其实有一个特别的传导系统,心跳也有一定的节奏规律。

心脏的传导系统就是控制心跳节律快慢的部门,将电讯号传导到心房室结,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节律收缩,泵送血液至全身。

这种节律成为窦性心律,频率为每分钟60至100次。

当心脏的电讯号产生和传导系统出现意外或“故障”,就会导致心跳频率变得不规律,这就是“心律失常”,也就是心脏频率和节律出现异常,以致出现以下3种情况:

    1·心跳太慢
    2·心跳太快
    3·无规律“乱跳”

当心跳太慢就会造成“心律不齐”(Arrhythmia)或心律不振,心跳太快则会造成“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

心律属于传导系统失常,和血管阻塞造成的心脏疾病不同。

 心律失常最常见

“为什么心律会失常”?目前未有确切原因,但心脏疾病却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继发因素。

心脏内科及心电生理专科李津漒(Gary Lee Chin Keong)指出,心脏疾病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因素,比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等,其他生理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增长等等,也会增加心律不规律的几率。

逾65岁风险高两倍

他说,心律不振和心房颤动的诱发因素有些不同,比如房颤和年龄因素有密切关系,尤其65岁或以上,患上房颤的风险比65岁以下的群体高出两倍。

此外,心律失常也存在家族遗传几率,比如QT(Long QT Syndrome,LQTS)和Brugada(Brugada Syndrome,BrS)这两种和家族遗传有关的综合征,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与年龄、生活和饮食习惯这些风险因素有所不同。

●长QT综合征(LQTS):

    一种可能导致快速、混乱心跳的心律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突然晕倒,有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在一些严重病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猝死。一些人天生就有引起此综合征(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基因突变,研究初步发现可能是由某些药物、矿物质失衡或疾病引起(继发性长QT综合征),患者可避免服用某些药物,防止危险心律过速,其他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或植入式设备。

●Brugada综合征:

    一种遗传性心电生理异常,可增加晕厥和猝死的风险。一些病例无临床表现,但在许多患者当中,可能因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导致晕厥或心脏性猝死。这类猝死事件常发生在夜间,通非和运动猝死无关。使用一些药物有可能诱发疾病。

男性猝死高

他坦言,未有相关研究证明心律失常的罹患率是否有明显的男女差异,但男性因为心律失常而猝死的几率却高于女性。

心律失常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包括年轻人,一般的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上,罕见20岁以下的病例。

/症状与诊断/
晕厥症状频密

李津漒说,心律失常有轻微和严重之分,轻微的症状一般不会造成很大困扰,但严重的心律失常则可能造成心脏骤停,后果很严重。

在诊断心律失常的轻重程度时,需要根据不同程度的不规律情况才能进一步确认病情阶段,而大部分的典型症状和其他心脏疾病相似。

“大部分会出现胸闷、喘气、心悸、晕眩或晕厥,一些人会出现冒汗、呕吐的症状。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出现所有这些症状,一些会有部分症状,一些人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症状。”

他说,单靠症状无法准确分辨病情轻重,但是,属于危险性的心律失常,患者通常会有晕厥症状。

若是出于紧张和压力而导致心跳加速,通常会出现心悸的感觉而不会导致胸闷甚至晕厥。

无法预测心跳异常

心律失常极其普遍,大约影响10%至20%的人口,但所谓“不规律”的心跳,意味着没有特定的发作时间和规律,也就无法预测心跳何时正常,何时失常。患者在症状发作后即使第一时间去医院,可能已恢复正常。

此外,一些影响不大的心律失常可能引起令人困扰的症状,反而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可能没有显现症状。患者有时可能意识到心律失常,但很多时候只能感觉到心律失常引起的后果,比如无力或昏厥。

因此,从时间和症状方面诊断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的难度。

基本检测,包括:

心电图(ECG)

诊断心律失常的基本检测,以观察心跳和心电流的图形表现,包括心律快或慢、规则或不规则、持续时间短或长。

便携式心电监护仪

由于心律失常是间歇发生,一般健康检查仅仅几秒钟的心电图测并无法真正呈现心电状态,而是使用一种便携式心电监护仪(Holter,一种贴身式的动态心电图记录器)持续记录心律。这种检测仪将记录一个人24小时至2个星期的心电活动变化,包括睡觉或休息时的心电波动变化,以及不定时发生的心律异常。

电生理检查记录装置

此外,为了能检测一些发生频率很低,却可能造成危险后果的心律失常,医生有时会在患者左侧锁骨皮下植入长时间的电生理检查记录装置,通过皮肤电传导的方式,传输和储存异常心律的记录。 医生会通过分析系统诊断心律问题,这也是科技精进所带来的优势。
智能手表

如今人们普遍使用的智能手表也有助人们随时监督心脏健康状态。

心房检查

更详细的就是心房检查,以确认传导系统是否出现问题。

以上主要的监督和检测方法也因人而异,若是频密出现症状,一般会采取从基本到详细的检验程序。

其他诊断方法,包括:食道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讯号记录、微电刺激心脏起搏、心脏磁共振检查。

30岁开始定期检查

他也提醒,若没有显现或是没有明显感觉异常症状,人们应该在30岁左右开始定期检查心脏健康。

“随着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年轻化,心脏体检的建议年龄也从过去的40岁提前到30岁,尤其是没有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的人,以及有家族病史的风险群。”

调控心脏起搏
恢复正常节律

药物治疗、电子器材(起搏器Pacemaker或除颤器ICD)以及射频消融术(Ablation)是目前用于控制和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方式,以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和防止心律失常复发为治疗目标。

李津漒说,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都能安装心脏起搏器,如今心电异常的问题已分开处理,除颤器用于心房颤动(心跳过速),起搏器用于心律不振(心跳过缓),不同问题不同治疗方法。

心跳过速者不适宜

“不过,一些心跳过速的情况并不需要安装这些电池的器械,而是采用射频消融术,把不正常的‘心脏电线’整理回来,就像血管阻塞所做的球囊扩张血管术,当心房的‘电线’出现问题,外科医生将置入一根导管,找出哪一个位置的心电出了问题,然后将‘走电’的病灶烧灼(消融)掉。”

他说,采用射频消融术的目标是解决心律失常问题,患者无需再服药或安装器械调控心律。

他坦言,药物治疗则是长期管控方式,不是根除问题的方法,通常年轻患者(20岁至30岁)选择解决问题的射频消融术。
 

科技助力 远程监控

过去,一些不适合安装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只能选择体外起搏器,在科技不比现在精进的时代,装置手术需要确定能把特殊的导管植入心房,一些患者因血管狭隘而无法植入起搏器,因而无法接受适当的治疗。

但是,随着医疗科技精进,不仅起搏器的质量和电池使用期不断提升,装置手术也更为安全和进步,解决曾经棘手的问题。

即使血管狭隘而无法推入导管,也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比如可从下肢推入仅有胶囊大小的迷你型起搏器。

特殊“隔电”设计

心脏内科及心电生理专科李津漒认为,就现代医疗科技来说,没有所谓适不适合或能不能安装起搏器的病人。

他进一步指出,一般心律不齐患者都会安装双腔起搏器(Dual Chamber),但若同时有心律不振和房颤问题才会安装单腔起搏器,另外就是一些高龄患者,可能因手术时间较长,也会增加感染和出血等手术风险。

“双腔起搏器除了确保若一个起搏器因特殊情况而无法运作,还有另一个可运作,若是单腔起搏器,其效果和未来可能引起的问题风险也较多。”

对于起搏器的常见迷思,尤其是“不能靠近手机”、“打雷会有触电风险”等说法,他说,如今的起搏器科技先进,即使处在许多电子产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或靠近电子产品,也不会影响起搏器的功能或有所谓“触电率较高”的问题。

他指出,科技日益精良的起搏器有特殊的“隔电”设计,避免任何有电磁的物品影响起搏器的晶片。

尽管心律管控治器械尚未达到人工智能自动调设系统和电池自动续航,甚至是不需要电池的先进阶段,但已有高端的只能管控系统,能随时随地居家和远程监控(Home Monitoring或Remote Monitoring),为医患双方带来极大优势,也降低医疗成本和一些问题风险。

掌握心律情况

“现在患者可以下载手机应用程序,就能掌握起搏器和心律情况,并在家中安置一个居家终端监控系统(House Terminal),只要将监控器置于休眠处大约1至2公尺的距离,伺服器就会将记录资料传输到系统,医生可通过系统获取相关资讯,不论患者距离多远,都可通过这种远程监督系统,了解起搏器是否正常运作或有什么意外情况,也能提前掌握电池寿命何时需要更换的时间。”

他说,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大约5至6年,一些高质量的可达12年至16年,病患的使用率高低也会影响使用期的长短。

“就目前而言,起搏器的电池寿命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若能延长到至少10年以上将会是一大进步。”

安装起搏器后必须……

定期检查:虽不至于好像家电遥控器突然故障,但每年至少须检查一次,确保一切正常,及早知道是否需要更换电池。

避免大动作:虽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但在安装起搏器之后的3个月,安装部位的手臂(左撇子安装在右侧,惯用右手则安装在左侧)须避免大动作或提重(超过5公斤),以免拉扯而导致移位。

下期预告:心房颤动(AF)患者是中风高危群,勿轻视心律失常的危险。

反应

 

国际

七旬翁临终前录心跳声 融入歌曲留纪念

(新加坡13日讯)七旬老翁临终前录下心跳声,“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加进最爱的歌曲中,为家人留下念想。

邓善文在2019年不幸罹患间皮瘤(Mesothelioma),这是一种覆盖内脏表面薄层组织的癌症。

他在2020年接受化疗与电疗后短暂康复,但去年11月却复发,最后在今年2月23日因肺炎去世,享寿74岁。

邓善文与太太李月香(75岁)结婚50年,育有3个女儿。

小女儿邓燕燕( 46岁) 透露, 父亲年轻时在船厂工作, 常接触到石棉(Asbestos),导致晚年患病。

石棉纤维飞散到空中,被吸入到人体后会潜伏数十年,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邓燕燕说,父亲癌症复发后健康一直不好,今年初起就一直待在医院治疗。

“父亲去世前的12小时, 我们接到圣路加医院的通知, 指他们筹备一个叫‘Project Heartbeat’的项目, 把病患的心跳声录下来保存,以用来鼓励其他病患,我觉得父亲肯定会愿意,所以就同意了。”

她指圣路加医院的音乐治疗师当天上午11时许就赶到陈笃生医院,并用电子听诊器录下父亲的心跳声。

“父亲当时意识已不太清醒,不过我们在他身旁跟他解释, 父亲当晚就去世了。”

邓善文是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家人选了他喜爱的歌曲《Amazing Grace》来融入他的心跳声。

由于无法及时在葬礼时完成录制,葬礼上家人播放了心跳声,再由音乐治疗师现场弹奏歌曲,让一家人十分感动。

大女儿邓燕苹(50岁)说,父亲去世一周后,家人才收到制作好的录音,起初听时会感到悲伤,但现在反而可让自己平静下来,感觉父亲还在自己身边。

一家人不约而同表示,未来也会选择录下自己的心跳声。

让病人与家属获慰藉

新加坡圣路加医院表示,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病人与家属在最后的日子里找到平静与慰藉。

发言人透露,“Project Heartbeat”是一个针对安宁护理患者而设的音乐疗法项目。这个项目强调了照顾“整个人”的重要性,包括他们的临床、社交和情感需求。

对于安宁护理患者来说,尊重患者的生命遗产,可帮助他们与家属相处的最后时光里找到平静与慰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