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联国人权专员成了“标题党”?/霍咏强

8月31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在任期的最后一天,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在最后一刻,发出了“联合国人权专员办公室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权评估”。

一如预期,评估报告对中国提出了许多质疑,然而,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分析这份长46页的报告,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就更不用说无论在当事人不久前的说法、公布的方式和时间,公布后接受访问的回应、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或遭美国施压

第一件令人关注的事情是,巴切莱特在5月就评估工作访问中国后,曾经表示就报告的发表上遭受极大“压力”;其次,直到任期结束前一星期(8月25日)更强调报告“很有可能”无法在她的任期前发出,也就是说基于她的判断、未取得足够的证据基础来作出恰当的评估。

然而,最终报告依然在她任期完结一刻发出,而且内容和普遍估计的内容相近,当中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一些在5月后、也就是她访问中国之后、获得的资料。

偏偏她在发表报告时被访问时说了一句表面上很正常,但想来很奇怪的论调,首先她强调了“艰难”:“就像生活一样,你有美好的时刻,也有艰难的时刻,你必须同时面对。”但巴切莱特特别说到,在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这个位子上,她“从来没有被迫保持沉默”。

为什么要用“保持沉默”?而不是更明确地说“违背意愿”之类更果断和坚决的说法?她是否要表达的意思是“艰难的时刻是在于想要保持沉默”?

所以将公布报告前的态度、公布的时间和公布后的说法三者加起来,会发现她遭受的压力很可能并不是发表报告,而是“不”发表报告,何况如果压力来自中国,她肯定难逃事后中国的责难,所以反过来,压力更大可能来自美国。

指控缺乏证据

同样惹人遐想的是报告内容,尽管美国想要写上针对中国的“质疑”都在报告内,但同时间出现的还有大量“不确定用语”,例如在所谓“侵犯人权”的指控,在前面就多了一个may(可能),全篇 may、possible等怀疑用语出现的次数超过40次,报告的“肯定”程度非常薄弱。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最常用也最严重的指控“种族灭绝”(Genocide)完全不曾在报告内出现;就算新近流行的“强迫劳动”(forced labour)虽然出现了20次,但撇除了在引用参考中出现外,大部分“强迫劳动”反而用在阐述中国如何在法律内加入对强迫劳动的限制,也就是认同中国在避免强迫劳动上的努力,而唯一对中国所谓“强迫劳动”情况的评估,还只是要中国政府“关注”防范强迫劳动,也就是说全无实质的相关指控。

还有更耐人寻味之处是,所有对中国的所谓“侵犯人权”指控都是间接地引用“二手资料”,然后加上“可信”的“形容词”,令这些指控显得很虚弱;但是报告引用中国提供的资料,反而有具体内容和数据。

更诡异的是在引用一个中国涉嫌宗教迫害,“拆除”回教徒宗教场所时,所提供的3张谷歌地球卫星图片,虽然的确见到建筑物被移除,但从第一张图片所看到的建筑物周边,根本已经没有公路连接,那就是说这所谓“宗教场所”早已荒废,拆除一座荒废建筑又怎可能被视为压制宗教自由的证据?为什么评估报告会用上这种自打嘴巴的资料?

离不开政治打手

如果从总结和建议来看,评估报告的确提出了不少对中国的“指控”,但是如果认真地看完报告,不但会质疑指控缺乏证据,甚至会得出指控并不可靠的结论,然而,偏偏联合国的新闻稿对中国这种无中生有的指控照单全收,甚至比美国媒体还要极端。

由此不难看出,这些所谓用来“监察社会公平”的国际组织,离不开“政治打手”的作用,由于身负指定的政治任务,需要狙击目标国家。然而这些组织成员,正如巴切莱特并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她曾经两度出任智利总统,多少仍有自身的原则,于是就“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布了这个近似“标题党”的报告,这也是被认为中立、客观国际组织的悲哀。

反应

 

国际

美国评估以军人权指控 布林肯:以色列仍可获美国援助

(华盛顿27日讯)美国华府认定,以色列军方有部队犯下了“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

美联社援引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致国会众议长约翰逊一封未注明日期的信函报道,鉴于以色列有关当局正在采取“补救措施”,该国仍有资格获得华府的军援。

布林肯在信中提到,华府正在针对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平民的人权受严重侵犯一事,对以军3支涉案部队展开评估。根据最新消息,华府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华府未最终决定

他说,一些面对有关指控的以军部队“已采取了适当的补救措施”,并称:“华府的决定不会推迟任何美国援助的交付,以色列将能够获得美国国会的全额拨款。”

美国多家媒体日前报道称,华府准备以侵犯巴勒斯坦民众的人权为由,对以军某些部队实施制裁。

根据美国《莱希法案》,美军必须停止向任何严重侵犯人权的外国军队提供武器、训练和其他军援。不过布林肯在信中提到,该法允许已采取补救措施的国家作为例外。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