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

【灼见】香港回归25年后的前路/霍咏强

中国领导人向来非常关心香港发展,胡锦涛和习近平都曾在回归周年,在任内两次到香港出席回归庆典及新任香港政府就职典礼。

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特殊“存在”,也同样是中国开放改革的前沿,目前中国在面对美国的压力下,香港的地位也变得更特别和微妙,中央政府就更需要关顾香港的局势和发展。

过去几年经过颜色革命的冲击,不少评论认为在这些日子香港过于重视“两制”,忽视了“一国”,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准确。香港的改变应该説是从回归前几年就开始,在英国的刻意引导下,香港走上政治化的道路,只是这种变化被包装成为“民主化”的正常“发展”,事实上,这是“演变”的开始。最近坊间还有一些评论,指如果香港继续由英国管治,会否现在就有由市民直接选出的特首?

港英时代没“民主进程”

这种想法是对历史发展的漠视,香港经济从六七十年代,就已经起飞高速发展,但直到80年代后期,在英国确认完全失去管治权之后,香港才有所谓选举民主,也直至1991年,就是回归前仅仅6年,香港才有正式的立法局议员选举。在港英管治时代,根本不曾出现过任何“民主进程”。

事实上,香港的转变由港英管治末期开始,并且在回归早期加速政治化。香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性格”被扭曲,终于在2019年颜色革命推动下形成黑暴,彻底走向极端。如果説今天香港要全速“走向一国”,这个或会造成另一种落差。

香港并不需要另一种政治化,香港也做不好这种角色,香港需要的是重回正轨,重新专注于经济发展。或许真正需要从“国家”层面考虑的,是清楚了解中国目前在国际环境处身的位置,和面对的各种压力,并明白香港将会面对美国攻击中国的过程中,在经济前沿将会遭遇的攻击和震荡。

如果香港能够作为缓冲,是减少而不是加深中国未来在金融和贸易上承受的冲击,香港可以説已经能够为中国发挥关键作用,也就不必要走上另一种“过度政治化”。

4任特首走过扭曲了“50年不变”的一半日子,当方向扭曲了,“不变”却成为最大的改变。在4任特首中,董健华试图作出最大努力来改革和发展,打破香港过度倚靠地产和金融业的“跛脚鸭”,但却敌不过香港的地产霸权,于是香港不仅走上旧路,还是扭曲过的旧路。

曾荫权留下来的祸害,用了之后两任特首的大部分力量,却仍没有把错误扭转过来,相反,香港彻底走向极端政治化,将香港向前发展的力量,变成自残的破坏。

世上原无不变,“变幻原是永恒”,50年不变也只是个概念,其目的原来就是希望香港能保持一个全世界也独特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以此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改革的参考。只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中国的开放发展速度,显然超过了预期,更严重的是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的时程,也远比预期为早,连带香港也更早进入政治角力的战场当中。

香港头25年是政治角力,由最初全球的民主化和香港的政制改革的推动下,甚至以为这种政治角力是理所当然的,这些都是民主制度的“成长过程”;但是,当选举民主不断变成贪腐和互相否定,当政治角力变成对抗后,社会就再无进步可言。

说到底,这不过是对中国历史略有认识的,都明白“哦……所谓民主发展、也不过是另一种党争罢了”,只是政治化变成极端,带来的影响深远,这种极端思潮会令不少官员和知识分子走不出死胡同。

香港不能称为殖民地

最后,偶然看到英国报刊评论提到香港否定殖民地论述,还想要“保持”香港殖民地历史,也感到很意外,怎样说那都是欧洲人污秽肮脏的行为。美化了这许多年,包装早已剥落,按理说现在应该要尽力忘记。或许,这是受这些年部分香港人“恋”那不曾出现过的“殖”所影响?

然而,在英国人管治的日子,虽然香港经济快速上升,但香港人从来不曾被善待;更重要的是香港是因为不平等条约而被割让,而落入英国的控制,香港的主权国从来都是中国,所以香港并不能称为殖民地,而这些人心中的恋殖,恋的恐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反应

 

灼见

美国政策利富豪/霍咏强

有不少评论关注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为何不谈金融财政,却质疑中国的工业产能过剩?哪不就是抢了商务部和贸易代表的“台词”?

耶伦也不是没谈财政事务,只不过并非重点,美国官员出访,无论层级如何、目的都是敲打对方,说到经济政策、也只会强调不满中国继续经济支持俄罗斯,眼下美国资本正在利用通胀扩大息差,借汇价席卷全球,捞得盘满砵满,耶伦自然不会把正在“恃势凌人”的行为,列入向外公开的讨论议程当中。

一半美国人退休没积蓄

尽管美国被认为工业被淘空,影响力被削弱,但在金融市场上仍然呼风唤雨,在背靠美元霸权下,“美国”仍然富得流油。这里还有个引号,因为这个“美国”并不是美国这个的国家,而是“1%美国”。美国在过去20年的全球化和金融化,令坚尼系数也不足以反映其贫富差距,当美国富豪财富继续大幅增长时,美国却有一半人在退休时完全没有积蓄,“富得流油”这种事,和绝大多数美国人无关。

正如全世界都因为疫情和地区战争叫苦连天之时,美国企业盈利却又屡创新高!美国企业盈利之强劲,甚至令包括欧洲人、以及国际货币基金(IMF)都称目前的通胀为“贪婪通膨”(Greedflation)。所谓“贪婪通膨”是指在通货膨胀之后,公司不仅根据供应方的通胀率提高了售价,而且还利用当前食品和能源等产品的通胀差价、以及政策优惠,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种贯彻“无商不奸”、愈手握优势愈要赚到尽,也只是一众有能印钞票的政府为后盾的美国可以做得到的。在社会环境风起云涌和面对战争压力下,因为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压低了美国生产物价指数PPI、但消费指数CPI却大幅上升,不但特殊行业,例如能源和航运物流、赢得暴利外,其他美国企业也水涨船高。

这些跨国企业手眼通天的程度,甚至令主流媒体要压制关于美国“贪婪通膨”的讨论,毕竟利益至上、美国优先!在刚过去的2023年最后一季度,美国企业的盈利超越3万7000亿,就连盈利比例和GDP比例,也逼近上世纪60年代的最高点,今年还可能进一步上升。高盛(Goldman Sachs)经济学家预计,非金融企业今年的总体利润率将继续上升至16.3%。

左手印证券右手印钞票

结果,美国股市也成了现世代真正的“不落的太阳”。从上世纪末亚洲金融风暴、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因为贪婪引发2008的房债危机、到过去3年因为疫情叠加俄乌冲突,美国为世界引爆了无数次大麻烦,但每次危机爆发后,美国都能避过直接打击,一众富豪大佬还活得更滋润。34万亿国债又如何?反正大半以上由联储局和美国银行持有,属于塘水滚塘鱼,加上背后还有由美国资本控

制的60多万亿基金垫底,左手印证券、右手印钞票。

爆煲又如何?爆煲又再爆煲、泡沫继续泡沫。巴菲特说投资日本股,日本市场暴升,当日元股市创新高、汇率却创新低时,日本终于要结束负利率,然而股汇市场扭转局面的期间、又会否再一次成为美国资本市场“割韮菜”的大好机会?甚至连带重挫亚洲市场?

所以,美国的政策永远能和极高层同步,这两三年,富豪们无比滋润,普罗大众继续困苦,甚至更痛苦。

最近美国一项对逾千名18岁以上美国人进行的调查显示,一半美国人的储蓄帐户余额不足500美元,其中36%更少于100美元,女性的银行存款更低。另一个调查发现,在企业盈利屡创新高的同时,只有44%的受访美国人能够负担1000美元的紧急支出,其中不少也只能依赖高息信用卡贷款来应付,令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过去10年、一半美国人在退休时全无积蓄、情况一直并无改善。

普遍美国人基本是“月光族”,没有积蓄是必然的,特性是无暇想及其他。当经济环境变更差,先有6个月失业救济、开始做做停停,最终跌出劳动人口,之后就是长期的安全网,倚靠惜食库过活,演变成“零元购”,说明不少人已被“遗弃”。

平心而论,针对中国、俄罗斯等竞争对手的言论,不过是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