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独家】无硝烟战事·我们伤不起 让华社远离尴尬癌

【风云变幻的大马华人尴尬癌·下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

过去几年,一场场不见血的“杀戮”不断上演。

无论是“中港事件”、“两岸课题”、“中美贸易战”,抑或东京奥运上演的叫嚣,再到如今俄乌战事,大马网民都能随时切换角色,全情投入地成为当事人,反应之激烈,令人侧目。

玩味的是,哪怕没有武器,我们都能人格谋杀;就算不曾碰头,也可以将对方千刀万剐、甚至株连九族。只是,大家不晓得,在这一场场不见血的战事背后, 另一场看得见的祸苗正酝酿,而且战场就在大马。学者们就担心,若处理不当,长期发展下去,为大红花染色的,将是我们的偏执与无知……

后果1:族群内部的分裂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部高级讲师陈是呈博士认为,部分大马华人或因历史缘故、身分背景、软势力影响,或利益导向,又或对自我国族身分认同不足等原因,而在一些课题上表现得十分亲中,而另一派也因为资讯接触面的关系,而展现出亲美仇中;无论是支持哪一派,令人担心的是华社在不断地分裂。这也是为何,发生上述课题时,不少的拉黑断交频频发生,一些时评人则被标签、遭咒骂。

面对华社的两极,陈是呈认为,其实无论任何课题,民众都应该实事求是,尽可能让理智与客观取代情感上的牵绊。

“我知道很困难,尤其目前大家都是接受碎片化资讯,而且只要资讯包装精致,设计上让人容易动情,那么民众就会认同,然后全盘接受。”

他建议民众尝试通过各方面的阅读与角度涉猎,来协助自己理性分析。

后果2:族群之间的矛盾

陈是呈点出了华社的分裂,但令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阮湧俰博士担心的,是华社与其他族群间的关系。

他指出,华社大多数都有“中华情意结”,而这也是正常的事,但如果出现类似 “挺中”或“反中”的情绪,或经常在公开场合或社交媒体做出立场表态,实际上对华社,乃至我国的发展是无益的。这是因为若华社常带有“挺中”或“反中”的言论,很容易被其他族群误解,为何身为马来西亚人却不关心自己国家的事情,反而对其他国家有着过度关心的举动。若牵涉到国家利益的课题,以上的举动甚至会引来猜疑,让华社形象负面。

挑拨种族情绪

“以南海课题为例,我国的立场必定是捍卫主权。如果有人因‘中华情意结’而发表立场相反的言论,一旦有政治人物借题发挥,并借此挑拨种族情绪来捞取选票的话,那国家发展肯定在种族不和谐的影响下,出现不必要的冲击。同时,华社也有可能被冠上对国家‘不忠’的罪名。”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支持任何国家的自由,就如运动比赛,想支持哪个国家的健儿都没问题,但如果面对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就必须理性地以国民角度来看待,而不是随便让情意结来牵动自身立场。

要走出这个尴尬局面,他主张大马华人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认同与归属感,而这得从我国整体政治与政策去改变,唯有拉近各族间在身分及地位上的差异,让各族都以“马来西亚人”自居,那或许能更好的强化大家的认同及归属感。

“若能做到这点,无论什么事情,大家都不会再区分是哪个种族的事情,因为皆是大马人的事。”

后果3:同温层加剧偏执

阮湧俰和陈是呈的顾虑不是没有根据的。目前社媒上就出现至少10个大马反对立场的专页(见表),当中有些以中文为主,有些则以国文撰写。

这当中一些专页甚至是由华裔群体译写国文,部分则是马来人自发性地发起有关运动。换言之,不仅华社开始出现分裂,马来人也开始针对目前华社的“反应”做了一些表态。长期而言,这些情绪都可能为种族冲突埋下伏笔。

《南洋商报》从浏览社媒知悉,一些专页的内容质疑大马华社倾向中国,更胜于大马;有些专页更为极端,抗议声中,甚至会施压要求国家电影发展局禁止《长津湖》在大马上映。

另一方面,本报也发现一些宣扬仇美的专页相继推出,其中里头的短视频制作精良,画面丰富,因此经常被本地华团领袖通过手机应用程式或面簿分享出来。不仅如此,一些网军也经常涌入意见相左的贴文中掀起骂战,若一个个查阅,大部分几乎都是假账号。

狭隘社媒井底蛙

本地著名社会学者兼理科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蔡熯锟博士坦言,由于这些资讯是有心人士刻意制作生产以试图带风向,因此民众若无法或没有能力很好的解读,就很容易被操弄而不自觉,同时更会因为社媒的系统演算,而无法接触到不同视角的另一方资讯,最终只会令自己思想僵化,视角狭隘偏颇,沦为“社媒井底蛙”。

“我们不该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去解读讯息,或做出立场判断,因为这是非常肤浅的,毕竟不同课题有不同的背景,不同人也有个别的面向。”

他认为,与其热衷地“亲中”、“亲美”,倒不如利用这些力气与时间去改变大马的体制与社会结构,毕竟把身分的认同投射在其他国家,并不会带来实际意义与作用。更实际的行动是,大家都应扮演好公民角色,让友族认识我们,同时也积极认识友族,时时警惕自己不要如此单纯表面地标签他人。

“有时太快下定论,只会反映出你的资质。毕竟一看到社媒内容就马上表态或分享,只反映这个人思考不足。”

勿乱起哄选边站

“当然有人在操控,在带风向,只有傻子笨蛋才一窝蜂起哄。”

和蔡熯锟同感,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兼著名评论员郑名烈博士也认为,网络讯息不乏有人在带风向,尤其一些人更可能基于利益关系而特别倾向某一方,因此国人在辨别上不能非黑即白。

他以俄乌战事为例,当美国一直强调支持乌克兰时,民众似乎忽略了美方由始至终没有派出一兵一卒。

“美国是否就只是卖武器?是否在操作一场美元得利的游戏?若是有人解剖出来,我们是否又愿意细心思考?”

先理解后客观分析

他说,国际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民众必须汲取两边的资讯,并在理解背后原因才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犯上“人家在吃米粉,你在喊烫”的情况。

他以自身经历表示,“六四天安门”事件期间他在台湾,如今反思才发现,原来一切并没有那么单纯,而事件的复杂性远远超过自己当时的理解力,因此在不了解事情下就妄下定论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多读点书。不要看到一点就认为是事件的全部。我们不能像小孩那样,迫不及待地选边站、选立场。学人起哄是糟糕的。”

他认为,国人可以在文化认同上倾向任何一个国家,但要明确自己的国家身分认同,更不应该去涉及他国的政治纠纷。

凡事须国家优先

对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詹缘端而言,目前发生的情况尚未严重到以“分裂”来形容,充其量只是不同看法上的自由表态。

再说,社会本来就是多元的,因此不能以二分法概括,否则就不客观。

他认为,大家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不同意见会否让我们对国家认同造成问题,甚至会否伤害到国家政治利益。

“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生南海纠纷,我们的言论与立场就不能擦枪走火。一旦涉及到国家利益的对立与紧张时,我们的态度就可能变得很尖锐,因为这会反映出大马华人对国家认同的忠诚度。

“这是我比较担心的,毕竟这不是运动会上那种纯粹的你支持谁或谁那么简单。”

他强调,基于生活在大马,国籍上也是大马人,因此任何涉及到国家利益的课题,必须得以国家优先,反之很多课题若不涉及我国时,大可自由表态,但也不一定需要有立场。

结语:更笃定自我认同

发生在大红花国度上的尴尬,是铁一般的存在,尽管目前未上升成紧张局面,且仅发生在部分群体中,但个中影响是不容轻视的。尤其当非华文媒体与有心人士的操作下,这样的窘境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场“牧羊犬与中华胶之间的战争”那么简单,一旦处理不当,长期下来势必对华社,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如果我们都愿意检视内心深处最不想正视的问题,那我们不仅能化解这些矛盾,同时还能避免酝酿在即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唯有加强自我国家身分的确认,我们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活得更笃定,更坦然。

且让我们都检视身上的这个“尴尬癌”吧!在这个瘤尚未沾血之前。

相关新闻:

【独家】寻找群体优越感 华社渴望认同

【独家】立场迥异口诛笔伐 华人互撕全因意难平

反应

 

言论

华社在智能社会的革新/张永麒

大马华社经过百多年的发展,从农业社会逐渐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社会的领袖思想已经固化,无法追赶上智能社会的新趋势。

有一著名学者说,社会内部更加复杂,但没有技术和文化上的变革,导致发展迟缓。华社有成长,但没有发展;表面忙碌,实质停滞,长期造成内缠、退化,是华社需要思考的问题。

的确,目前在人类社会的革新前沿,都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所引领。在互联网科技发展之下,创造了各种革新,在东南亚也有人模仿成功,但是,不是在马来西亚,非常令人疑惑。

这个问题需要有智慧的领袖去解答和解套。华社如何要革新开拓再出发提防内卷化,并最大程度的释放社会力,以面对时代的挑战,是社会领袖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马华社已经从殖民时期的一贫如洗,发展到繁荣富裕,有许多华裔企业家已经成为亿万富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这名学者提出,华社纵有大量资源,却不懂得有效的使用,造成华社停滞不前。

战略人才匮乏

这名学者也一针见血的指出,华社事务人员众多,但是战略人才匮乏,倾向于处理琐细微观事务,善于操作,但弱于布局,热衷宴会式热闹,甚少沉淀式思考。

时代已经改变,华社需要提出新的理念,以满足中产世代所重视的价值理念。当华人社会阶级结构在不断变化,新世代的想法趋向后物质主义取问,重视价值理念、实现自我时,社会领袖需要思考新的论述,以革新华社。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25年前提出了“烈火莫熄”论述,是他可以用之以组织与动员人群的号召力,协助他推翻旧的政权,成立新的政府。这表明适当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改革一个社会。

同样的,华社如果要革新,就必须要培养有方向感的领导,因为伟大的社会事业,必须要有3个成功因素:即组织,领导和论述。

华社领袖和智囊需要提出一个新颖的论述,可以带动一个社会运动,改革社会人的思想,提高思考的维度,加强社会人面对和处理智能社会的能力。

华社已经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逐渐发展进入智能社会,领袖必须接受“一代人做一代事”的基本概念,并提供更多平台和资源,让接棒者投身社会事业。

社会人的活动不一定局限在特定的组织框架内进行,通过赋予社会群体更多的活动空间及资源分享,为华社引入“新血液、新思想”,完成革新华社的时代任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