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选民对他们已失去耐性/许国伟

人民公正党副主席拉菲兹,最近公布政策措施研究中心(INVOKE)的调查,很有意思。

这项调查是询问2500名受访者“第15届全国大选6名首相候选人”。

这6人是首相依斯迈沙比里、斗士党名誉主席马哈迪医生、土团党主席慕尤丁、巫统主席阿末扎希博士、人民公正党主席安华和前首相纳吉。

相信不少人第一感觉就是想放弃选择了。

果不其然,据拉菲兹说,得票最高的依斯迈沙比里也只是获得21%的支持,其他候选人得票在10%左右,而 bossku得票仅有4%。

拉菲兹更直言,60%的受访者是直接拒绝这几位候选人,想要有其他人选。

在大马政治历史,最接近但也是最遥远的距离,是副首相与首相位子的距离。

这6人都当过副首相,其中4人能再上层楼成为首相,即马哈迪、纳吉、慕尤丁和依斯迈沙比里,不论是顺利接棒或兜兜转转上位,除了政治势力外,更多是时也命也。

倒是安华和扎希,曾经跟相位这么接近,也曾经是人们看好的接班人选,相信他们也自认有机会任相。

不过,命运跟他们兄弟俩开了大玩笑,不但跟首相大位错过而过,且越来越远。

不论是年龄关系,或政治局势和本身势力的考量,下届大选很可能是这6人,政治生命的最后一役(Last Dance)。

他们只能毕其功于一役,成功了继续笑傲江湖;又或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失败了只能谢幕。

我们都知道,上台容易下台难。

政治领袖要下台,少的是自己想走,多的是被迫走。

政治领袖即使自己想走,也不容易走,因为身边围着一群人不让走,更别说还有个孩子像阿斗;找不到人托孤,只好自己死死撑住扶阿斗。

事实上,不论他们多么不想走,选民对他们不只是没兴趣了,简直已失去耐性。

政治老人在权斗

这就是现今政局的两大问题:

一,当政坛领袖一字排开,多的是政治老人和政坛老面孔在权斗。

别说年轻新选民怎样投得下手?就算是看了他们几十年的资深选民,也都会觉得心累。

偏偏,他们依然占着媒体版面,依然抢着话语权,依然霸着位子和资源,一再表演无意义的政治秀,消耗大家的耐性。

不但不想走,人们心里觉得愈老的愈坏的愈衰的,还想着再上台,这更让人无语了。

二,政坛领袖尤其是政治老人,总认为自己是救世主,不可或缺。

参政的人,其实都知道政治和政党,是有一套规矩的。

说白了就是,不管你曾经权力再大,有再大的丰功伟迹,当酒店关门了我就该走。

但是,上了神台的政治领袖,往往会觉得规矩是限制凡人,而自己是不受束缚的。

于是,他们要嘛不走,要嘛延长任期,要嘛换个党职(或平台)依然紧抓权力,影响力丝毫不减。

同样的,选民也会失去期望和耐性。

诚如有句话说的:“如果你永远不走的话,叫我们怎样怀念你?”

拉菲兹公布的这民调,受访者显然也有这份心声在里头。

反应

 

言论

不能忽略说好华教故事/许国伟

这阵子,打开脸书就看到独中学生出外筹款及“加油榜”课题的争议。

虽说言论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赞同或批评的看法。但是,个人情感上,是无法接受对独中乃至华教过激的批评,还有揶揄。

这,除了自己是华校生,也跟成长环境有关。

我们这一代人,常听父辈说起华教不容易;当学生时,没少过出外筹款和卖春联。即使毕业后,仍维系着对母校的情感,感念母校的不容易。

因为,校园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仅是回忆,也有着自己募捐而来的印记。还有深一层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华教并不陌生。

当说起林连玉、严元章博士、沈慕羽、黄润岳、林晃升、郭全强等多位华教先贤,尽管他们的时代离我们甚远,但对他们的事迹和奋斗,都熟记在心。

如今,我们熟悉的华教标竿人物,还有谁仍在?

陆庭谕老师走了,莫泰熙先生也走了,还有谁在述说华教的故事?讲述华教斗士的事迹?

有句话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爱;这句话,虽然有鸡汤之嫌,但触动人心。

不能纯粹讲道理

华教和华校,也是一个不能纯粹讲道理的课题,很多时候是需要讲情感。

这些年来,不论是独中或华小要筹款,固然有董事会成员出钱出力,但更多的是小老百姓能响应,一分一毫,涓滴成流。

这是靠道理而来吗?或许有吧,但相信更多是情感。

但现实是,华教这条路走到今天,只靠情感可能会越来越难走。

当人们对华教故事越来越陌生,情感也就越来越淡;对于孩子教育的选择,更多是基于现实需求考量,也不再是对华教情感的坚持。

如今,独中学生筹款课题引起热议,且还有不少负面看法,这多少也是一记警钟。

至少,是提醒各校,除了筹款活动要更周全,说好华教故事也不能忽略。

突然想起张木钦在1996年,写在一篇文章里的疑问:“我们爱华教,但我们爱华校生吗?”

当各界对华教情感淡了,这疑问可能变成了:“我们爱华教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