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政治权力的取得与脱售/章龙炎

重读国际政治学者阿诺沃尔弗斯的文集,看到一个有趣的论述。他说,那些以人类思想影响国际政治、较理想化的人士,因为分不清人类具有个人与政治人双重角色而存在一种幻想。

他们假设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了解,会为和平开拓最安全的道路,但是彼此互相认识和了解很深的人士却卷入战争。沃尔弗斯认为,只要我们以全人(双重角色),而不是从个人的私欲和私人目的来思考,要解释这吊诡的现象并不难。



只要人类不放弃认同他们的国家,依然依附诸如独立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等国家所有权,跨国界的和谐个人关系 ,对国际政治事件与交锋的发展的影响微不足道。没有人类的起心动念,世界就无事,但国际政治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些起心动念所形成的,要不然的话,政治学者就得把国际政治这领域交给心理学家了。

在国际政治,人的主要认同对象是国家这个单位;而在国内政治,公民有各式各样的认同。

在马来西亚,不同族群的公民主要认同对象是种族。就华人来说,语言与种族向来是最主要的认同对象,可是从2008年开始,认同对象转移到一个政党——民主行动党及其盟党(当然曾包括伊党),2013年达到高峰。

当然,民主行动党是靠语言与种族议题取得华人的普遍支持和信任的。如此的一个认同转向,的确至少让华人感觉到超越种族,但实际上却是越种族化。



华裔的盲点

这一届大选有95%的华裔选民支持希盟,有约70%的马来选民支持伊党及国阵。

种族政治明显到只有眼盲心盲的才看不到。所以,看到不少华裔说“不支持希盟,难道要支持伊巫联盟”。在他们眼中,难道就只有两个选项?

华裔没有意识到他们把认同对象转向政党,也就不会了解到非华裔看到的华裔突出政治人角色所带来的威胁而采取的相应动作。其实,行动党的盟党特别是土团党,更倾向于巫伊,跟着这两党的音乐起舞。这可说是大多数华裔的盲点。

根据国际政治近代现实主义鼻祖摩根索所言“国内政治与国家政治不过是权力斗争这现象的两种不同的表现,不管是国内或者国外政治,所揭示不过就只有三种模式,即权力的保持、权力的增加或是权力的显示”。

绝大多数华裔选民把认同(对不少人而言是效忠)对象转向行动党,为的是保持权力、增加权力或显示权力?如果是要保持权力,不需要一面倒的反国阵。那最可能的就是要增加权力了(追求平等)及显示权力(挽回华人的尊严等),很有“政治人”的气势。

实际的情况却是:喊是要通过行动党增加和显示华社的政治权力,但实践上显现的反而是个人的私欲和一厢情愿,有气无力。或许,这是摩根索漏掉的第四个权力斗争模式:脱售权力!

反应

 

言论

华人会永远讨厌马华吗?/东之盈

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永远讨厌马华,但华人也会如此吗?

相信随着政治变迁,华人社会对政治的看法也将有所改变;目前,华人还未给马华机会,或是因为行动党还没有出现太窝囊的政治表现。       

如今的行动党表现中规中矩,没有特别突出,也还没有让华人感到极度失望。但团结政府在经济表现上平庸,对于应对通货膨胀显得无助,对于一些例如粮食安全问题的处理,也似乎失去方向,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有心无力。

当华人在经济环境无法感受到好处,每个领域都出现败退的现象,华人就会怨声载道,对团结政府与行动党必然不会有绝对好感。

当华人认为马华在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丑闻上,没有扮演好监督角色的时候;行动党最终却不再以巫统领袖涉贪,而堂而皇之跟巫统合作,证明马华与巫统的结盟,跟行动党与巫统的结盟都殊途同归。而马华无法做的事,行动党也是争取不到,尤其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看来是空中楼阁。

那些行动党的拥趸,对于该党在华人的教育课题上表现乏力,皆会认为这些都是难以克服的难题,诚属无可奈何。

即使在捍卫人权、华人文化与申遗等课题上,表现不比旅游、文艺与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支持者也不觉得碍事。

生活越来越拮据

然而,若是华人在百物价格飙涨中陷入经济困境,甚至从M40跌入B40情景,则会出现另一种颓势的情景。尤其失去汽油与电费津贴后,生活变得越来越拮据,那时可能会出现对团结政府的不满情绪。

行动党搞政治的目标是争取官职,人民则是希望安居乐业;若生活变得困苦潦倒,就会导致民心思变。

马华可能因此会有转机,但这个转机须靠马华领袖来寻求突破,若坐以待毙,即使华人想转换政治跑道,马华也沾不到光。

陆兆福讨厌马华也是无济于事的,最重要的还是让华人安身立命,丰衣足食,证明行动党是华人的护身符才有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