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军方更担心特朗普/霍咏强

近来最热闹的新闻,离不开澳洲和英美的军事合作,这宗一心要以中国为军事扩张的目标,从而促成澳洲加强海军力量的计划,却因为美国支持澳洲发展核潜艇,变相抢了法国原定向澳洲出售常规动力潜艇的生意,法国被美国背后捅刀,在恼羞成怒之下,召回驻澳及驻美大使。

到底是美国穷到要抢生意?还是澳洲小人得志、贪得无厌?这宗原来计划成为战争大片的外交风波,却也因为一本新书揭发表面沉寂、内里巨大暗涌的权斗,映照而成彻底的闹剧。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Milley)早前承认在向非军方领导层通报后,分别在去年10月和今年1月两次致电中国。

当时正值总统大选前后,有消息称特朗普的好战言论令中方感到事态严重,米利担心事态失控,甚至可能会向中国开战,因此通过秘密渠道,致电解放军联合参谋部参谋长李作成,向李保证美国局势仍然稳定,美军不会攻击中国,米利也试图做出一连串预防特朗普发动核战的措施。

事件最近在《华盛顿邮报》知名记者伍德沃德和科斯塔合著的新书《高危》(Peril) 中披露,事件曝光后引发特朗普和共和党人的强烈不满,认为米利有夺权甚至叛国的嫌疑,要求他辞职并接受审判。总统拜登就全力支持米利,表示“对米利的领导力、爱国心和对宪法的忠诚完全有信心。”

米利事件5重要讯息

在这事表面上似乎矛头指向了米利的个人行为,但现实是反映出5个很重要的讯息:

1.第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美国军方忧虑特朗普处理政务和发布指令引发的危险远远高于中国!

特朗普当然一无所知,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共和党首席的卢比奥和时任国防部长米勒同样被蒙在鼓里,这也是美国激进右派对事件勃然大怒的主要原因。

2.米利在事件曝光后,提到许多高层工作人员都知道事件,并且包括文官系统。

由此可见,美国的确有一个高层次架构能执行高度机密行动,这个架构能够在隐瞒部分美国高层的情况下作出极重要的举措,而且这个架构还不算是高度机密。

3.这种中美高层、最少在军方,双方面有著惯常的沟通渠道,并且非常稳定,也就是一直在进行防范擦枪走火的交流。

借中国玩政治游戏

4.尽管表面上美国视中国为头号竞争对手,甚至认为中国是个“军事威胁”,但在对情报有更深入分析的美国军方眼中,中国根本不是一个真正危险的对手,而是一个可以预先通报的“对口单位”。

再想想澳洲要借中国威胁论来巩固政治地位,引入到2040年才可以入列的核动力潜艇,却把国家置于核武器威胁之下,这是多么自私的决定?

5.为什么美国军方认为特朗普的选择是中国?而不是伊朗?又或者传统对手俄罗斯?这些“选择”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说得不好听就是这一轮要“归咎于谁”?纯粹看这一期有没有什么新消息?在美国国民心目中,谁更像对手?

美国传媒一向诟病美国政府、两党、军方和其背后的军工集团,一直夸大外在的军事威胁,从而不断大幅增加军费,再想想澳洲为何要借中国“胁逼”为压力,还从头到尾都只是玩弄政治游戏!

反应

 

灼见

以色列会怎样反击伊朗/霍咏强

表面上,这个答案已经出现了。

针对4月13日伊朗首次直接由本土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在19日向伊斯法罕机场和谢卡里空军基地附近发动无人机袭击并引起一些爆炸。但是,双方面在各自的“示范式反击”后,都表现得非常冷静,最少足够让世人松一口气。

这次很用力的“擦枪”虽然走了火,但又各自“鸣金收兵”,当中的关键:在大规模战争面前,还是美国说了算。

月初,在以色列空袭大马士革伊朗使馆杀害7人,严格而言是对伊朗的不宣而战,如果中东不是相对平静,沙地阿拉伯和伊朗在中国调停下复交,恐怕德黑兰早已发动大规模报复反击,现阶段考虑到利害关系,伊朗选择采取了一场破坏力有限的反击,然后再轮到以色列表演。

所谓“示范式”是因为伊朗在空袭前巳经向敌我双方通报了计划,包括了美俄中英法、沙地阿拉伯和埃及等所有相关国家,空袭后又指“反击”巳经完成,果断地停止军事行动。加上早前配合行动,伊朗扣押以色列船只,展示了有能力攻击以色列在霍尔姆斯海峡的海上运输。

伊朗点到即止

伊朗的反击是点到即止的报复,没跳入以色列人的设局中,避免和以色列以及背后的美国大规模开战,在发动攻击前事先通报、做到师出有名,争取最大限度的支持。袭击后又进行了两次战情发布和外交行动。其中还包括了引用《联合国宪章第51条》强调行动属于“自卫反击”。

所以,事后沙地阿拉伯、阿联酋等多国也很配合,要求美军不得使用本国基地攻击伊朗,这是海湾战争以来从未出现的情况。

以色列月初攻击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目的就当然是引伊朗下场,但伊朗只是点到即止报复,而且周边阿拉伯国家态度也发生对以色列不利的巨大转变,令国际社会更关心以色列如何衡量形势,作出多大程度的报复?

目前看来、以色列的反击同样有限,半公开地先向美国通报24~48小时内会有反击行动,准准24小时就发动了空袭,虽然靠近伊朗核设施,但也基本没造成什么破坏,至于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长发了一句“软弱”,也不知道指的是谁了?双方面谨慎的行动,或可视为代表着美国的意愿。明显地拜登政府在现阶段不希望扩大中东战场。

一方面是俄乌战争已经耗用太多资源,临近选举、习惯当和平斗士的民主党人、也需要一个表面平静的世界,所以既不想中东地区搞出大规模战争,甚至希望在巴以冲突上能出现缓和的转折点,好向选民交待,这种态度从美国和G7的反应可见端倪,在伊朗反击后即强调伊朗发射的无人机和飞弹99%被拦截,也就是说以色列几乎没有任何损失。

虽然在言语上拜登强调伊朗的反击是“无耻”的袭击,英国首相苏纳克不但证实英国皇家空军参与击落多架无人机,还表示伊朗的攻击是“危险且不必要的升级,对此表示最强烈的谴责”,再次印证西方社会的“双重标准”。但美国又强调不会参与反击,亦不寻求升级,最大可能是透过召集举行G7峰会,加大对伊朗的制裁。

美国“不以为意”

白宫发言人柯比虽然否定了“伊朗人是预计好了要失败的、是故意的,发出警报是为了限制潜在损害”,甚至不无挑衅地说:“伊朗对以色列的打击是一次惊人的、令人尴尬的失败。”但这充分表达出美国对此“不以为意”的态度。

至于以色列的行动叫什么“还击”?以色列这十多年来差不多每个月都空袭黎巴嫩、叙利亚几次,就算巴以冲突期限也没停,不少攻击目标也和伊朗有关,差别就是破坏有多大。

4月16日以色列军方发表声明说,以军出动战机炸死黎巴嫩真主党在黎南部地区的高级指挥官巴兹,他在黎巴嫩真主党军事部门担任过多个职务,多次参与策划协调对以色列的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袭击,明显地,以色列更重视扫荡伊朗的“反以”代理人集团。
中东宗教矛盾出现和解后,以色列复国主义就成为回教世界的“共同敌人”,中东地区也免不了演变成大小代理人的持久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