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美联储年内开始减码 鲍威尔:不会急于加息

(华盛顿28日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可能会在今年开始减少每月购债,但此后不会急于开始加息。

鲍威尔周五在预先准备好的视频讲话中表示,通胀率已经朝着美联储目标取得“实质性进一步进展”,即他和其他美联储官员所说的减码购债前提条件。

此外,鲍威尔说,劳动力市场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美联储最近一次货币政策会议上,鲍威尔说,“与大多数与会者一样,我也认为如果经济大致如预期发展,今年年内开始启动减码可能是适应之举”。

鲍威尔表示,“上次会议结束以来,经济取得了更多进展,7月份就业数据强劲,但德尔塔毒株也在进一步扩散。我们会仔细评估接下来的数据和风险变化情况”。

对于鲍威尔提供的有关减码的信息,投资者反应平静,标普500指数在鲍威尔讲话期间上涨,一度较开盘点位上涨逾0.6%。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下跌至1.33%。美元走低。

根据会议纪要,在7月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多数美联储官员认为年底前缩减每月1200亿美元(约5040亿令吉)的债券购买规模可能是合适的,一些与会者呼吁最早下个月就采取行动。

货币政策制定者希望在加息之前完成减码行动,6月份时有多名官员认为最早2022年初就可能需要加息。

减码非快加息信号

鲍威尔警告称,不应把启动减码视为加息将很快到来的信号。 

鲍威尔说,“削减资产购买规模的时机和步伐,不会直接传递有关首次加息时间的信号,对于升息问题,我们已经说过有一套不同的,严格得多的考核标准”.

“我们已经表示,将把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当前水平,直到经济达到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水平且通胀率达到2%,并有望在一段时间内小幅超过2%, ”鲍威尔称。

“要实现充分就业,我们还有许多事情需完成,通胀率是否能持续性达到2%也需要时间来验证”。

6月公布的季度预测显示,18名货币政策委员中有7人认为明年开始加息是合适之举,13人认为2023年前应该加息。

美国的总就业人数仍比疫情前水平少了约600万。6月和7月是招聘旺季,因为全国取消了对服务业的限制,但新冠毒株近期的蔓延增加了未来几个月前景的不确定性。

坚持通胀上涨短暂

鲍威尔坚持央行一贯传达的信息,即当前的高通胀可能只是暂时的,他强调近期的物价上涨,主要是一些商品和服务行业直接受疫情和经济重启的影响,预计这种影响作用会逐步变小。

他指出,通胀预期指标表明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也认同高通胀不会长久这一预期,他强调一旦疫情结束,过去十年出现的通胀下行压力可能会重新出现。

“虽然潜在的全球通胀下行因素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但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会突然逆转或减弱,”鲍威尔说。

“随着疫情的过去,这些因素似乎更有可能继续对通胀产生压力。”

反应

 

国际财经

美联储维持利率水平 鲍威尔:不会再升息

(华盛顿2日讯)美联储对通胀表达新担忧,暗示可能会在更长时间内维持较高利率,但不会再次加息。

官员们一致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5.25%-5.5%区间不变,利率声明重申降息前需要看到更多显示通胀降温的证据。

鲍威尔在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到目前为止,数据并未让我们对降息的信心变得更足,通胀数据高于预期,意味着我们可能要更久才能对降息有信心,比预想的更久。”

鲍威尔称,“美联储的下一步行动不太可能是加息,升息的前提是官员们要看到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货币政策不够限制性,不足以使通胀率回到央行2%的目标。但我们没有看到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

这些言论安抚了那些担心美联储可能对通胀做出更激进反应的投资者。美国股债市场双双上涨,期货市场显示决策者今年降息两次的可能性略有上升,而不是会议前预期的降息一次。

不过,鲍威尔没有暗示今年可能降息,也没有暗示利率见顶。

控制通胀缺乏进展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最新声明重申了12月以来的一贯表态,即“通胀过去一年已放缓但仍然高企”。但补充了一句话:“近几个月来降通胀方面缺乏进一步进展。”

另一个变化是美联储表示,实现就业和通胀双重目标的风险“在过去一年已经变得更加平衡”,这句话使用的是过去时态。之前的声明里用的是现在时,即“正在变得更加平衡”。

官员们还概述了放慢缩表步伐的计划, 从6月开始,将把每月到期后不进行再投资的美国国债上限从600亿美元下调至25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上限仍维持在350亿美元不变,不过美联储将把超过上限的本金兑付额再投资到美国国债,而不是MBS。

降通胀的障碍

虽然物价压力在2023年最后几个月迅速降温,但实现2%通胀目标的进展在2024年陷入停滞。与此同时,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以及稳定的消费和投资支持经济继续扩张。

周三利率声明重申就业增长保持强劲,失业率处于低位,但经济增长步伐稳健。

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雇佣成本创出一年来最快增速,超过预期,预示薪资水平将强劲增长。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