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冷眼独家专访】马股“疫”蹶不“政” 乱市稳中求胜

独家报道:梁仕祥

屋漏偏逢连夜雨,大马则是瘟疫偏逢大“政”荡,近两年马股走势犹如过山车一般,相信不少投资者都是乍喜还忧,心情常随着股市跌宕起伏,辗转难眠。

更糟的是,自世纪疫情爆发之后,社媒却乱象环生,网上“投资大师”四处冒起,让新手投资者难辨真假;还有不少平日无人问津的仙股突然价量齐升,然后在一众散户“上车”后快速坠落,让不少股市的初生之犊初出茅庐就遍体鳞伤。

著名财经作家、基本面大师“冷眼”(冯时能)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说,在乱世(市)之中依然不乏机会,只要投资者心态正确稳扎稳打,在股市赚钱亦非如此艰难。

价值决定价钱
“政”荡难动摇股市

近期大马正可谓是处于多事之秋,除了冠病疫情愈加严峻,由首相丹斯里慕尤丁领衔的国盟政府政权也是摇摇欲坠,让本就状况低迷的马股欲振乏力。

富时隆综指在上半年的表现,已经是亚洲区内倒数第一。如今有两大黑天鹅来袭,马股是否就此前路黯淡?

笔名“冷眼”的畅销财经书籍作家冯时能却认为,很多人都有错误的想法,其实政治对股市的影响没有想象中的厉害,股价走势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冷眼指出:“政局动荡对股市的长期影响不大,除非是政策和税务的改变,才会影响公司的盈利和价值。”

他认为,投资者不应该被眼前的政局噪音分散注意力,投资股票还需回到基本面,要研究价值是否被建立或摧毁。

他也举例,邻国泰国和菲律宾也是政局多变,但股市也没有因此跌到一塌糊涂;另外,我国也经历过了2次的政权更替,包括2018年5·09国阵倒台和2020年喜来登政变,但股市也没有一蹶不振。

疫情利空已反映

冷眼认为,投资者无需对政局动荡过于敏感,反而倒是疫情的冲击会更大,很多商企因为必须配合抗疫封锁措施而不能营运。但是,冷眼觉得疫情的利空已经反映。

“随着疫苗接种加速,先进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瘟疫高峰已过,而我国又是开放经济体,只要国外的主要贸易伙伴开放经济后,大马还是会受益。”

他也认为,虽然现在市场还在担忧德尔塔变种毒株的传播,但随着全球加速疫苗接种,疫情其实已经快要接近尾声,而且终会结束。

反向投资选好股

在政局和疫情的夹攻下,冷眼认为如果股价因此波动,正好是可以趁低买入优质股的好机会。

“要从股市中赚钱,反向投资不失为好办法。但必须要严格地选股,只买复原能力强的公司股票。”

他点出,很多企业也在疫情期间采取撙节措施“瘦身”,削减不必要的成本如裁去冗员。待熬过疫情后,这些已经降低营运成本的企业,将会变得更加“结实”,盈利能力会更强,甚至会派息更多,股价要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自是水到渠成。

投资不投机  求稳不求快

冷眼指出,在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在投机赚快钱,热门股排行榜经常由多数没有盈利的低价股占据,很不健康。

“其实买卖股票不宜抱着投机心态,想要快速致富。其实只要现在趁低买入基本面一直很强、但受疫情影响的股票,只要守个1到2年,待疫情结束后就可以稳打稳扎地赚钱。”

他点出,其实有很多股票一直基础良好,如今只是暂时受疫情打击受到短暂影响。

“现在买入可能不会立即爆赚3至4倍。但只要做好持有3年的部署,还是会有很可观的回报。”

重温终极方案方程式

问到冷眼在这世道应该如何选股时,他笑说,与其道听途说,听信所谓消息就贸然入场,不如参考他在著作《决战股市,终极方案》内提到“终极方案”方程式来选股。

本报去年也曾访问冷眼,之后也报道他在新书中提到的“终极方案”和创富策略。

当时他指出,创富的首要条件,就是用对方法选对股,然后靠着年均复增(CAGR)利滚利,才能更快累积财富。

冷眼的终极方案,是结合了“创富方案GDP”及“保富方案PRC”,判定股项是否值得投资,一旦分数低于50分及格水平,则不考虑买进。

创富方案GDP是指:增长(Growth)、股息(Dividend)及本益比(PER)。

而保富方案PRC则是:赚幅(Profit Margin)、平均投资回酬率(ROE)及现金流(Cash Flow)。

“GDP的目标是让散户能在股海中胜多败少赚多亏少,只有胜多赚多,才有可能保富成功。”

老千假冒 冷眼报警

疫情开始后,真真假假的“投资大师”如雨后春笋般在社媒涌现,当中甚至有不少是假冒股市名师之名行骗,冷眼也是受害者之一。

即使冷眼早前也有通过本报澄清,他从来不曾在社媒上开班授徒,但根据记者观察,社媒上依然还有不少冒牌货大师的踪迹,本报的专栏作者TED OPTIMUS总执行长麦传球,和技术面教父骆敏源也陆续被人冒名行骗。

冷眼透露,他已经就有人假冒他在社媒开设群组教授投资一事报了警,更重申他本身没有相关执照,不符合开班授徒的条件,而且他也绝对不曾教人买入外国股。

从未叫人买外国股

“我从来不曾叫人买香港股票或其他外国股,读者们千万不要坠入骗局,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尤其记得不要随便把钱交给别人投资,投资要靠自己下功夫做功课研究,不要指望别人有免费帮你赚钱的义务。”

他再三嘱咐,买股票绝对不能抱有投机心态,即使能够大赚一时也肯定不能持久,要通过股市累积财富,必定要稳扎稳打,买入基本面稳健的股票。

“我的主张一向来都是长期投资,买股票是以参股做生意的心态买入,只买入有价值的投资。如果有自称是‘冷眼’的人说要教你短线炒买,那个人肯定是假冒的,不是我。”

冷眼点评马股:

银行:延缓还贷赚利息

在疫情期间,为了协助人民渡过难关,国家银行前后宣布了两次延缓还贷援助措施。冷眼点出,延缓还贷只是让消费者延后偿还贷款及利息。

“银行股现在其实也在慢慢抬头了,因为精明的投资者知道,未来恢复正常收回利息后,这些公司可以赚得更多。”

他认为,银行股最困难的时期已过,现在其实就可以买入银行股,首选盈利复苏能力强的公司,同时避开与政治关联的银行。

“可以看过去10年这些银行股的股价走势,疫情前的平均本益比是多少,来预算疫情结束后它们回到正常估值水平时的股价。”

冷眼预计,现在买入符合条件的银行股,3年内的回报料可达50%,是很稳当的投资。

种植:盈利增或派高息

原棕油价自去年起就不断节节攀升,但种植股股价却没有反映这一趋势,冷眼认为这正是买入的好机会。

“过去3至4年,种植股的盈利不好,是因为原棕油价低迷,一些公司甚至亏本,但现在的原棕油价高居在每吨4000令吉以上,如果生产成本没变,而原棕油价又可以维持在每吨3800令吉,那棕油公司的盈利肯定可以翻倍。”

他透露,在研究了上市种植公司的盈利数据,和与一些认识的种植业者交流后,发现原棕油的生产成本主要是看公司的效率,但一般大概是介于每吨1350至1500令吉。

“即使盈利起了股价没跟上,但股息应该还是会跟着提升,现在买进未来或许可以享有周息率约8至10%的回酬。”

他也点出,根据近期市场上的沙巴大型油棕地的交易,目前未开发的油棕地大约每英亩卖2万5000令吉。之后公司可能还要投入每英亩5000到6000令吉的种植成本,经营一座油棕园可能最快也要需时5年才达到收支平衡,到第7年才能开始真正赚钱。

“目前市面上有些种植股的估值,是相等于以每英亩1万多令吉的成本就能够开始投资油棕地,而且还很快可以享有股息回报,投资者何乐而不为?”

他也建议,尽量买入地皮集中在大马,而且树龄年轻以及产量会逐年增加的种植股。

科技:增长快但估值高

冷眼直言,他对科技股的认识不多,但相信将来的经济走向将会以服务业为主,无形资产如用户数据等将会更具价值,而科技股则是处于成长最快的行业。

不过,他警惕投资者不要过于乐观,因为科技股有时确实会估值过高,而且失败率也偏高,要慎选并保持投资生意和价值创造的思维。

“不是产品需求很大的行业就一定会大赚,最畅销的货物未必是最赚钱,例如电视和米饭是家家户户必有的事物,但很少听说会有富豪是通过卖电视或米粮致富的。”

他举例,有不少科技公司,比如说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参与电池生产的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赚钱,但长远而言未必够大型业者竞争,例如近期日产(Nissan)就宣布了斥巨资发展电池科技。

手套:疫后料供过于求

谈到手套股,冷眼也回忆起数十年前的往事。1985年时,亚洲经济腾飞,国内尚有250多家手套公司,而他的上司因为受邀参股做手套制造生意,询问了他的意见。

当时还是《南洋商报》经济组主任的冷眼,也刚好对手套业做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那时候手套业在短短几年内,由几十间企业迅速扩张到超过250间公司。

“那时我认为,手套业竞争过于激烈,在当时才参股做手套生意未必会有想象中好赚。最后,因为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很多小型手套公司逐渐倒闭或被他人并购,只剩下现在的30到40间公司。”

他指出,手套业最后只剩下顶级手套(TOPGLOV,7113,主板保健股)和贺特佳(HARTA,5168,主板保健股)这种可以控制成本的大资本公司可以生存。

如今手套业又因为疫情需求大涨,又惹来不少本地新业者一窝蜂地加入,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冷眼认为,在需求最顶峰时才加入生产未必是好事。

他预计,疫情结束后,手套需求将会恢复正常,平均每年还能增长9%,但供应却比疫前增加了很多。

“加上中国业者现在也在积极扩张产能,我预计供应终将会慢慢超过需求。因此,现在手套股即使公布大赚业绩但却不再涨了是很合理的,因为投资者是前瞻的,市场也在反映对疫后需求的期望。”

产业:濒临触底可精选

说到一窝蜂,冷眼也忆起数年前的产业热潮,当时也有不少上市公司兴致勃勃进军产业发展,但之后国内银行开始收紧房贷批准条件后,加上近两年的疫情影响,产业股就一直低迷至今。

“所以说众人一窝蜂去做的生意,未必是最好的投资。但是我认为,产业股距离底部也已不远了。”

他提醒,要买产业股的话,记得不要买过分举债,同时现金流要强劲、有派息且房产项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公司。

反应

 

名家专栏

诈骗猖狂小心为上/万年船

上周政府正式向脸书和抖音社交媒体平台建议,严厉贯彻不准13岁以下儿童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禁令。

万年船真是老糊涂了,这不是已经明文规定了的吗,为什么政府还有建议?

难道他们没有管辖或执法的权利?

听起来这有点像电影禁令,电影院应该帮忙执法,务求年龄不符合18禁的电影的青少年或小孩,不得观赏这些电影。

那么,社交媒体有遵从这些禁令吗?

该严的地方不严,这就是本地执法机构的问题。我要提出的不是13岁禁令,而是充斥许多诈骗案件的社交媒体。

容易掉入陷阱

只要稍微浏览脸书,便可以发现,十则广告之中,有4至5则是关系到投资名人邀请我们参与该名人的投资讲座或投资课程。

这些广告,光明正大的用上这些名人的肖像,还写上他们的背景,宛如他们自己的现身说法。

人民一不小心,或者是受到好奇心的驱动,很容易就掉入陷阱之中。笔者稍一留意,原来鼎鼎大名的资本投资基金经理陈鼎武,或本地著名投资大师冷眼赫然就在其中。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崇尚资本增长,将收益再投资,不鼓励派息的陈鼎武先生,竟然向观众推荐一个大马12项高股息的股票讲座,这让我忍不住将此广告摄影下来,发往资本投资询问。结果的回答当然是这是诈骗广告。

有人举报才调查?

我们很不明白的是,在马来西亚,何以这种摆明是欺诈,甚至滥用肖像权,已经严重侵犯了个人私隐权,但是不见当局严加执法。

难道真如许多人回应的那样:警方必须在有人举报的情况之下,才开档调查?而又必须有人蒙受损失,才有开档的理由。

难道脸书等提供广告页面的社媒,不应该负上一些法律责任?

这些社媒在接受广告合约时,应该严正对待负责人,不得胡乱使用未得授权的肖像,否则它们将共同面对被起诉的后果。

这几位愿意分享他们的投资心得的投资师傅,被这些诈骗集团偷龙转凤,面对难以计算的名誉损失,而且,也可能因为举报无效,怕人家误会他们参与诈骗,因此退隐,失去教育群众的热忱。

大马交易所应该采取主动,和执法单位,还有受害的投资名人,共同向社交媒体如脸书等宣战,取缔违法广告,将一片污浊云端扫清,让散户免于受骗,得以向正道投资学习。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