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美中模式大比拼/章龙炎

美国国会参议院在美国时间周二以68对32票通过的“2021年美国革新与竞争法案”,旨在提高美国与中国科技竞争的能力。

民主党以微弱优势控制的国会,存在严重的分歧,但是对中国采取强硬路线与中国打交道,却是少数跨越党派的主张之一。基于此,法案可以顺利的在美国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应不会是问题。

美国向来自诩推崇市场自由,其重点之一是推崇竞争自由,也就是政府干预越少越好,企业应该交给市场及价格决定,政府充其量只能扮演“裁判”的角色,而不是参赛者。

美国之所以会在次世界大战后崛起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历届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允许个人发挥才能的环境,因此几十年来几乎在所有重要领域如科研与创新都处于领先地位。

换句话说,美国的强大以及其在多个领域领风骚,遵守认可民间企业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游戏规则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美国民间企业有创新及竞争能力,才能够保障“美国第一”。这是特朗普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的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延续。

因此,美国国会要在革新与竞争立法大撒金钱,明确表明是要应对明摆着是影响力日益加深加广的中国,从一个角度来看反映出美国虽然扛着捍卫市场自由的旗帜,实际上并没有言行如一。这其中因素是自由市场并不是在每个方面的符合美国的民族或国家利益,就好像一贯维护民主自由并不完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一样。

或者说,美国虽然大致上保留自由市场的机制,但是国会过去几十年的立法,对自由企业强加对创新与竞争不利的法律,如反垄断法,让资本主义下的市场自由机制无法良好发挥。不管是哪一个原因,在国际上讲自由市场、自由竞争,不符合美国的国家的利益。在过去,美国为首的国家,制定了许多对他们有利的游戏规则,也根据需要不遵守或改变相关游戏规则。

中国应乐见此比拼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国国会通过“革新与竞争”法案,是不是反映出美国在某些高端技术领域,已经是“后劲不足”。这是不是说,美国的民办企业,无法与中国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支撑的企业,因此需要美国国会扶一把?

因此,对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革新与竞争法”,反映出美国人的忧患意识,中国其实不应该太快去谴责美国,而应该乐见这是个“美国模式”与“中国模式”的比拼。

毕竟,到了这个地步,美国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已经不再把中国视为仅仅是个区域大国。

反应

 

言论

怎一个“省”字了得/章龙炎

我们这个“团结政府”,管理国家有个怪招,那就是夸夸其谈“节省”。

例如,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不领薪,每个月为政府“省”了2万令吉。有人认为安华以身作则,值得赞赏。头脑稍微清醒的都会知道这是搞民粹,在我看来则还包括传达非常负面的讯息:我不拿薪水,不要对我有太高的期望。

最近,不管经济的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却谈经济,也提到“省”。

她说,政府取消柴油补贴,短期可能对运输业或各行各业造成冲击,但长期对国家发展是件好事,甚至可省下100亿令吉用作国家发展。

稍微懂一些经济的人都会知道,因为资源是稀缺而且有多种用途,因此研究如何配置这些资源是经济学的核心。

就涉及政府在市场经济的作用则主要优化资源配置与稳定宏观经济。

所谓优化资源配置,讲简单一些就是,把资源用在相对正确的地方,尽量减少浪费与纰漏。宏观经济,指的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稳定宏观经济就是有效调控国民经济的整体活动。

按客观标准,要优化资源配置,首先要找出资源不能达到有效利用的问题。这当然不只一个问题,再集思广义需求对策。顾名思益,宏观指的是大局,领导国家的在管理国家经济需要有大局观,需要对国内外经济有鸟瞰式的认知。

当然,任何政府都要面对所谓的结构问题,也就是复杂而且尾大不掉的问题,要优化资源配置与稳定宏观经济不是那么容易,也因为会“得罪”既得利益还有民众对结构问题认知不足而容易被误导,改革者甚至会失去政权。

我说的是拿督斯里纳吉。别的不说,当年指纳吉在位时推出的消费税刮民脂民膏,还参与反消费税示威活动的政客后来都会承认消费税是个比较有效的税制。

做大事无需小动作

我说,要是纳吉后的首相能够重启消费税,他们及其同僚根本不需要以节省为理由来为政府取消各种计划与补贴诡辩。毕竟,消费税是个有效的税制,是朝向优化资源配置与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决策之一。要做大事,不需要借好像不领薪以及节省的小动作自欺欺人。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益普索(Ipsos)最近的调查,认为政府“误入歧途”的的民众,从去年1月的26%增加到今年3月的47%。就全球来看,对我国走的方向表乐观的从去年1月的74%跌到53%,比全球29个国家的民众的平均62%低。

从一个角度来看,政府领袖一直说政府减少或者取消补贴,是为了把“省”下来的钱做发展或者其他“利惠人民”的用途,已经慢慢失去说服力。
钱有很多种用途,但在看到政府一边说砍这个砍那个是为了省钱,另一边却增加债务、推出更多税等等,更多人民可能已经开始意识到,发展国家怎一个“省”字了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