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海华与中国人血浓于水/蔡维衍

中国驻马全权大使黄惠康博士任满回国前夕,代表中国捐出20万令吉作为“华文独中教育蓝图”发展基金;在这之前,中国首先捐出10万令吉为华总大厦基金,时任中国大使为刘健,之后,中国给马来西亚华教机构(从小学到大学学院)捐款和赠书;2015年,黄大使与夫人更在中秋佳节前夕(当时红衫军号召集会游行到唐人街),特意走访吉隆坡茨厂街,表达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极端种族主义。这一切展示和平崛起伟大复兴的经济大国,有担当地不忘海外华人华侨(海华)的民族亲情。

回忆百多年来,在国家不能保护他们的年代,海华如被遗弃的孤儿,遭受鄙视、侮辱和压迫,可是,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义不容辞的奉献和付出。因此,海华绝不能等同一般的外国人。虽然入籍外国,成了外国公民,但海华与中国是血浓于水的亲人。



(一)海华人口分布

限于旅程及航海知识和经验,早期出洋的海华多就近以南洋为目的地。目前海华总人口约有五六千万人,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其中,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和缅甸占了总数的60%以上,而美国、加拿大和秘鲁也排名在十大海华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列。

(二)海华汇款(侨批)回故乡

早期的海华都因贫困才出洋谋生,他们开发垦殖,为所在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与血汗。他们克勤克俭、奋斗拼搏,回馈祖国家乡的是将得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尽赡养父母妻儿及族人的责任与义务;一些靠着自己的勤劳俭朴、苦心经营,由劳工而中介商、批发商,由商业而工业;生活富裕之余,踊跃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在1854至1870年间,省吃俭用的澳洲华工将积攒下来的黄金寄回中国,共有价值3,531,956英镑的黄金和价值560,627英镑的黄金制品;经济情况较为弱势的东南亚海华,则拥有许多“侨批”汇款的历史记录。



(三)海华是所在国与中国合作的奠基者

早年移居各国的贫困华侨,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其中有一些得以积累些少资产,来进行经贸活动。十九世纪70年代初,南洋华侨陈启源先生在广东南海创办机器缫丝厂,开华侨投资国内工业之先河。当年投入资金都是华侨强国梦的一部分;随后如印尼林绍良在中国设立鞋厂以及黄奕聪的企业在华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等。海华扮演着所在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奠基者”,融入到两国的经贸合作实践中。

(四)海华支援解放革命及抗日战争

东南亚海华以生命及人力来支援革命,可歌可泣。辛亥革命的黄花岗72烈士,就有29位是华侨;海华组织的马来亚抗日军也在二战抗日运动中起牵制作用;孙中山先生多次来马鼓吹革命,在槟城留下不少革命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绝大部分(95%)海华分布在东南亚国家。海华回国抗战,以南侨技工最具代表性,他们是一群南洋回国抗日参加运输工作的华侨年轻司机和汽車修理技工;1939年至1942年间,约有3200多名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在保障滇缅公路的国际运输线上尽忠报国,共有一千多名机工牺牲。

在捐款方面,海华的捐款在中国抗战最危急的关头起到了重大作用。以1939年全年国币18亿元战争军费计,华侨捐款可当三分之一;虽然大部分海华的捐款汇至重庆国民政府,但在1940年陈嘉庚率领的南洋华侨慰劳团到了延安之后,认识到共产党人是真正“公忠爱国”者,不少捐款便在国共合作抗战期间,直接汇给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支援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有文字记载山打根的郑潮炯“卖”了刚出生的四儿,将所得捐献给南洋筹赈会;当时中国媒体有如下评述:“各地捐款最多者为马来半岛,人数少而捐款多者则为英国、菲律宾及南非三地侨胞。”

(五)给力改革开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侨商率先直接投入资金,引进外资和先进科技及现代管理经验,带动了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及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华商侨资也是最早进入内陆地区的先锋企业,是内地主要的海外资金。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便是其中佼佼者,它不但在天津、南京和温岭等地投入大量资金,更深入支持东北吉林以及西部成都、贵州、十堰、荆门等地三线企业合营转型。中国出口工业能够很快适应世界游戏规则,得力于海外华商的努力和支持。海华积极购买并介绍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到全世界,打造中国名牌,为中国货畅销全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有60%以上来自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招商引资方面,世界级企业的纷纷进驻与海华的牵线搭桥不无关系;除此之外,海华向中国公益事业捐款数额也展现了海华的爱国情怀。

(六)总结

今天,我们将海华新老移民统称为海外华人华侨。目前人数约一千万的新移民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到海外升学或定居的华人,他们有学识或财力雄厚,散布在南美洲、非洲、北欧、中亚和南欧;至于老移民海华则多来自穷困或半文盲家庭,他们多数来自福建和两广,并以东南亚国家为目的地,他们在中国面临危难之时,已是心系祖籍国;中国领导人到访时,总是不忘邀请他们“常回家看看”。为了避嫌,或许让老移民所在国(如马来西亚)的国民享有免签证权,也是对海华的一种亲情回报。

反应

 

灼见

【灼见】龙行天下,马中“侨”梁/锺启章

甲辰龙年大年初一,农历新年的气氛浓得化不开。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当天早上11时在光前堂举办2024甲辰年新春团拜,邀请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和一众正副部长出席,齐齐捞生,同欢共乐。

安华上台致词时,第一句话即以华语向大家贺岁:“各位嘉宾,大家好,祝大家新年快乐。”让场面更加沸腾了,我人在现场亲眼见证了这个欢声雷动的一刻。过后,他间中也一直使用华语如“新年好、恭喜发财”等,祝福在场者和向大家拜年。

类似的场景,对马来西亚华人而言或许已经司空见惯,这是这个多元族群国家多年来的特色,也是常态,年年如此,岁岁复次,形成一幅美丽温馨的画面。

春节成全球盛事

随着中国4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国力崛起,今年春节热闹欢畅的场面在多个国家也纷纷出现。去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第78届会议,也确定将春节定为联合国假日。

此外,春节也被近20个国家列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连日来,世界各地的新春庆祝活动异彩纷呈,热闹非凡。

“过年”正成为一项全球性文化盛事,形成龙行天下,四海同春的局面。诚如俄罗斯著名汉学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所说,春节正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中国经济实力雄起,也促使侨居海外的中国人与日俱增。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总数有6000多万,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仅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走出去的新移民就接近1000万人,当中就包括马来西亚的新生代中国华侨。

据马来西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PUCM)的初步统计,马来西亚华侨人口接近20万,他们当中有早期的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来大马创业的,也有2000年之后来大马经商及参与第二家园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与本地人通婚,他们更熟悉大马社会,积极融入本地社会并取得长期居留权,在马中两国民间关系扮演着日益活跃且重要的角色,他们主要分布在雪兰莪、吉隆坡、彭亨、霹雳、槟城、马六甲、柔佛、沙巴和砂拉越等地。

这些人目前还保留中国国籍,情感上对中国有很强的亲切感,形成一股新的民间外交力量,在未来两国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在马扎根

PUCM总会长拿督李中平透露,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在马来西亚设立第二家园,主要是享受这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友好的人民情谊。这些长期在大马居住的中国人,不仅为大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各行各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商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为大马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截至去年底,中国已连续第15年稳居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额达1.3兆人民币,两国双园以及东海岸铁路等一系列项目取得傲人的成绩。此外,根据大马的官方统计,2023年批准的中企投资额高达110亿美元,位居外国对大马投资首位,中企对大马投资持续升温。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中国籍侨胞在马来西亚生活已经超过20年。他们在属于异国他乡的大马扎根,与本地社会交流融合,做到“入乡随俗接地气”,成为了中马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侨”(桥)梁。

认可新生代华侨

这些华侨根据地域和行业等的不同,组建了各种社团组织,如商会、同乡会等,通过这些平台,他们加强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应对在异国他乡所面临的挑战。

PUCM去年即与马来西亚华人行业总会(行总)共同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两个机构正式结为策略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加强马中两国在各个领域的紧密合作。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在隆雪华堂新春团拜上致词时,以”中国龙”和”马来西亚虎”形容两国在构建命运共同体时的重要性,以期为两国人民带来繁荣与幸福。

无可否认的,通过新生代华侨的参与,可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和发展成果。这不仅是一种实践意义,更是对新生代华侨的认可和鼓励,有助于增进马中两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