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应试教育的反思/南洋社论

最近教育部频频发功,减少作业簿,推行全新的学校评估制度,废除以考试成绩作为学校排名的制度,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淡化应试教育;为落实《国家教育哲学》倡导均衡教育发展的理念,教改致力要给校园营造快乐学习的气氛,以便能让教师开心教课,让学生快乐学习。

应试教育也是全球性的教育问题,但要攻破应试教育的堡垒的确不容易,政府实施的教改,就是要“减负”,要摈弃应试的传统模式。



但是,要实施教改,就须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要改变课程及改变测试考核的出题模式;例如考虑采用全新的试验教学,推行“任务驱动型”的课程,教师把一个习课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应用任何方式,查书、查网、自己想、问同学、甚至发邮件查问讨论,去完成任务,这就是一种放羊式的教学。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我们的教育不可能通过一个键钮,一个机器的流水线,一个模去锻造出每一个独特的心灵,所以教改就是要走出狭小冷冰的密闭车间。

读得多不如“读得好”,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要激发学生求知若渴的热情,去引燃孩子内心的火焰。

然而,减少课业,淡化考试,是否就能将生命释放出来?真正让人感到担忧的是,减少功课,就会让孩子缺乏苦的磨炼,也会削弱他们的竞争力。

从失败到成功,从来就不是一条直路,在这过程上,还须经历挫折和乏味的阶段,如果没有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没有克服困难,敢与人竞争,及忍受痛苦与乏味的品格,又怎会有反败为胜的奇迹呢?



每年公布各种形式的全球大学排名榜,都让人们对滞后的排名感到揪心。

在任何领域要想达到一流,其实,还须经历一万小时的训练,“教育松绑”只会让孩子不懂吃苦,缺乏苦学的能耐,也没有废寝忘食的美妙体验。

欧美国家的应试教育也是一样挺残酷的,不过却没有妨碍他们的创新;因为他们紧抓季节变化的规律,在起跑前的学前教育可以宽松,在跑道上却还须卯足全力,奋力拼搏。

虽然貌似自由散漫的西方教育,没有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但,他们却以严谨校训、严明校纪、严格校风,完成社会分层,及熬出他们的强大和伟大。

或许,可以说,应试教育也没啥不好,关键还在于要让孩子学什么?怎样学?考什么?和怎样考?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兼容共情之盼/南洋社论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庆祝马来西亚纪念日时,促请人民拒绝分裂和敌意,团结起来,以跨种族、宗教和文化的博爱精神发展国家。

然而,今日我们的政治环境却充斥着各种谬说,极化思维,内耗恶斗;不负责任的政客恣意撕裂和分化,制造恐惧和不信任。

根据默迪卡中心的“2024年全国青年调查”发现,虽然城市马来人愿意接受与其他种族共享平等权利,然而,北部和东海岸占75%受访者偏向于保留土著特权。

这就是那些不懂反观自照、观念狭隘的政客,恶意鼓吹,散布仇恨恶念,产生的恶果。

不尊重差异

因为不尊重差异,缺乏包容,或兼容,于是“听到别人说自己不懂的母语,就猜疑”。

其实,从一杯水到一湖水,就是增强兼容性的结果,真正的团结在于我们心灵的容积有多大,有没有包容的品格。

只有兼容,才有和谐与协调;只有尊重多样性、差异性,甚至矛盾性,才能有融洽与调和。

政客只有狡猾的精明,却没有独到见解的正思路。

以单一思维 拉帮结派,不是团结,而是勾结;只求单一集团利益,纠缠于种族宗教问题,这是不合道义的野蛮求和。

今年的马来西亚日同时庆祝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一名信奉佛教的“迈可叔叔”,收养了3名巫裔养子,在他悉心照顾下,从小接受回教教育的孩子都健康成长,养父还获颁先知诞辰奖。

跨越种族宗教

早前还有一名华裔幼教老师,收养一名两个月的初生巫裔女婴,她尽力协助没有国籍的孩子争取公民权,还让孩子学习回教生活教育。

这种跨越种族宗教,以质朴真诚的爱,去爱护别人孩子纯净的本初,才是最能凝聚人心。

其实,马来西亚应是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爱国、宽容、负责任,正是维护这个家庭和谐的核心价值 。

只要各族互相尊重、相互融合、荣辱与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国家才会进步繁荣,强盛昌明。

只有思路新颖、思维敏捷、凝聚全民、有兼容共情能力的领导,才能引领全民开创人人共享的美好未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