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1825个日子/2500公里/1000封信
爱情纯粹不可理喻

丹农与明月的年少轻狂全在《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里。

香港的7月,有些郁闷。但,这对一个15岁的男孩来说却可能是他最幸福的一天,因为一封来自2500公里外的信,漂洋过海来到他的手上。

这是封来自一位14岁槟城女生的信。只是天真的他俩没想到,此后的5年来,爱情的费洛蒙竟在彼此超过1000封信,数百万字句中释放,令两人不仅隔空认定彼此,甚至远赴伦敦私定终身。看似无稽荒诞,但,那已是半世纪前的事了。



2016年,是他们相识50周年。男的将两人的故事写成书《寄给与我相同的灵魂》,而我则在两人的书信来往中,见证缘份那不可思议的美妙,感受爱情那不可理喻的纯粹……

数百万字记载的不只是两人的故事,也有槟城与香港的人事变迁。

说的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院士伍丹农和妻子陈明月的故事。

两人在那科技不发达的60年代,凭着电影杂志上的交友栏搭上了线,尽管槟城和香港相隔迢迢千里,通讯又是如此得困难重重,但是,缘分就是可以跨越距离,突破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丹农一开始要结交的并不是明月,而是一位叫小莉的女生,只是由于小莉收到太多来信,所以就交给同学帮忙回信,而其中的一位同学就做了媒人,顺手把丹农的来信交给了当时也想交笔友的明月。

就这样,一个想谈恋爱的15岁男生,和一个想借由交笔友来窥探世界的14岁女生,巧妙结识了。看回这段经历,丹农也不得不承认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牵引硬把两人拉在一起。此后的1825个日子,两人彼此相识、相知,甚至在纸上谈起恋爱来,还彼此私定承诺。



失去期待的兴奋

“可能就叫缘分咯!”年过半百的丹农虽然是理科背景,航空专业,然而他与明月的结合,把这句陈年对白给活生生地印证了。

但,活在21世纪的我们能想象吗?他们可是连彼此相片都没看过就暗生情愫,凭的就是在信纸上的认识与文字上的了解。反观,我们许多的所谓网恋,就算看得到,听得见,却没有当年的那种情怀与浪漫。

或许就像丹农说的,今天的互联网,推着我们过快节奏的生活,在没有片刻停顿和思考的空间或闲情,一旦停下,就可能会落后、被淘汰。汹涌而来的资讯、事事讲求即时回应,让人失去猜想和期待的兴奋与忐忑——互联网啊互联网,你有没有为世界增添更多的浪漫色彩?答案不言而喻。

明月寄给丹农的明信片。
丹农寄给明月的明信片。

活出自己的理由

阅读他们的故事,不得不说他俩都是情痴,两人也因为对方的痴情而成为最幸运的。

明月就表示,其实彼此生命不是不乏其他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对象,只是两人就似乎有着付托终身的承诺,彼此不做他想。

当然,你可能觉得他们单纯得可以,居然为了一个看不到的对象而痴迷,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何尝不渴望着自己的爱情故事中也出现这样的纯真。

有趣的是,看着两人的通信内容,他们情窦初开的愉悦与兴奋,甚至对彼此的遐想也全都赤裸裸地展现出来。当彼此的辞藻越见老练,思维越见成熟时,你也看到了爱情时如何悄悄的萌芽与盛放。这是阅读此书的一大乐趣。

到访槟城 微妙默契

这5年中,丹农曾到访槟城。当时一个香港男孩大老远来到槟城会一会的笔友,可说是明月,乃至当地的一件大事,紧张的不只丹农,还有双方家长。这不是相亲,却有一种微妙的默契在彼此之间预演,看到这章节,还真令人笑了出来。

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可思议有待解释,一如他俩的爱情,然而丹农明月没有刻意去找寻答案,而是去活出自己的理由。

“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很傻,也没有想到我们可以在走一起。我们也没有多想,就决定了,然后就要真的好好在一起的了。”明月不解年轻人的恋爱态度,然后直率地向我说道。

这时,我想起了《铁达尼号》。如果说描述一对男女认识3天便愿意为彼此赴汤蹈火,甚至丢了性命的《铁达尼号》骗走了世人的眼泪,那丹农和明月的故事恰好证明了爱情真的有其不可理喻的纯粹。

1978年槟城庆祝结婚,丹农向明月的父母敬茶。
1978年在香港庆祝结婚,图左是丹农的父母,图右是丹农姑丈。

承载上一代集体记忆

丹农用了10年时间,把两人如何相识、相恋,甚至秘密结婚的经过撰写成书,5月在中国出版后引起极大的回响。

这样的反应,多半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承载了上一代的集体记忆,尤其是那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交笔友的细节描写让此书发挥了其缅怀过去的效果,而槟城香港的变迁,如种族冲突、暴动风潮等两地大事件,也通过小人物的视角给予那个时代最贴近人心的注解。

尽管如此,我却看到年轻人钟爱此书的原因。此书有这个时代需要的意义。

试想想,在一个交通不发达,通讯极落伍的60年代,爱情何以能够如此固若金汤;反观现今的爱情,就算能随时通讯、聊天,甚至视频一番,但却脆弱得可以。这时代的感情,不是应该因为科技的便利而变得更加亲密的吗?怎么却更显得不堪一击?

无疑,现今的情爱有着太多的直接与计算,而网络时代也逐渐减少了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机会,以致这本书在某层度上触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缺乏,那是一种对爱情真善美的追求,一种我们遗失已久的单纯情怀。

就像,我发现其实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惊天动地,也不见得刻骨铭心,但,心中却不免无限惆怅。或许,我们都需要这个故事来感慨一番,好提醒我们何以无法爱得如此纯粹。

应记者要实重回之前拍照的地点,丹农与明月照着书拍了一张当年一样的照片。
重游旧地或许物是人非,但是两人感情依旧。

再次书信

丹农和明月因书信而结识,但,其实他们已经近30年没再书信了。

结束访问时,他们还有几天才离开槟城,我突发奇想要两人再度书写给彼此,看看多年后,两人究竟会写些什么给彼此。信会由我保管,并待他们离开后才转寄给他们。可是,这让他们犹豫了。

丹农表示两人现在更多是通过科技来沟通,即快又直接。这让我有些失望。大家当初执着相信的,今日书写成书的,现在不再值得坚持了?

隔天,丹农答应了我的建议,而明月则认为其实两人的感觉已经不同了,信不再浪漫,更没这个必要。我再次不看好自己“诡计”能得逞。

然而,就在丹农离开那天,他捎来短讯表示他和明月把信准备好了,叫我去酒店柜台领取。看着他们留言给彼此的信件,我双眼竟然湿了,但嘴角却是上扬的……

隔了30年,丹农与明月应笔者要求,再次执笔写信给对方。

有缘相会

因为要参加老同学聚会,明月并没有和丹农一同离开槟城。

记得在为明月践行后,我在广场的电动扶梯处看见她一直想见却见不着的那位曾出任前议员的李姓老同学。当时他们一个往上,一个下行,我大声地喊着明月,就希望她能瞄上老同学一眼,但两人始终还是缘悭一面。

这时,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这句话。丹农和明月一个在香港,一个在槟城,两人可以因书信来往而发展出一段走过半世纪的感情,反而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的两位老同学却仍旧见不着。

缘分的奥妙,令人不解却着迷。但,我相信,缘分只给了我们一个开头,坚持才是走到最后的关键。

反应

 

副刊

奥密克戎变体来势汹汹

本地冠病确诊病例持续攀升,庆幸的是我国未有奥密克戎变体,且医疗系统目前能应付。

病例增加与许多人不戴口罩、假日到来、人们出游活动增多或有关。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宣布,美国发现的奥密克戎变体成为成长速度最快的变异株,命名为JN.1,号称“最长命病毒”。

据称,JN.1是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具有较多的突变位点,这可能使其传染性更强。
这个有35个突变的变异株BA.2.86的子系JN.1,已在多个国家爆发。

·JN.1背景及特点

JN.1被分类为奥密克戎(Omicron)系的亚变体。

根据CDC的报告,JN.1与BA.2.86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刺突蛋白只有一个变化,被认为是奥密克戎亚变体BA.2.86的后代谱系。

这一新变异株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即传播性增强。

感染JN.1变异株可能出现发烧、流鼻涕、头痛等症状,与其他变异毒株相比并无显著区别。
然而,由于其突变,感染后康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疫苗是否应对?

幸运的是,最新研究表明,2023-2024年的冠病毒疫苗似乎对这个最新变异有效,已接种过强化针的个体面临较低的风险。

专家也呼吁公众采取缓解措施,包括:

·接种新疫苗;
·改善室内通风;
·在公共场合戴口罩;
·勤洗手。

尽管JN.1的公共卫生风险较低,但一些专家警告说,应密切关注变异的传播,并随时调整防控措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