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张载平:概念从二战演变至今
企业资源重组顺应新趋势

张氏会计公司与专业团队合作,长年在企业界推动企业转型、资源重组的工作。左起张载平、该公司董事张殊瑄、行政总监张振威及区域业务总监卫小云。

(新山9日讯)全球化时代的降临,企业未来要生存,就必须通过企业资源重组强化实力,这是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

张氏会计公司主席张载平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提出这看法,他指出,企业资源重组概念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相关国家提出“战略物资规划”(Material Resource Planning,MRP)计划的概念逐渐演变而来。



与电商息息相关

他表示,当时战争期间,相关国家物资匮乏,石油、粮食、武器等短缺,专家便提出上述管理概念,以充分利用资源。

他说,战争结束后,这套系统被运用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发展,即形成“制造资源规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之后转变成“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一,如今还进一步衍生出“扩展企业资源规划”(Extended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ERP)的管理论述。

张载平指出,扩展企业资源规划与大众热门话题“网络商务”(E-Business)息息相关。

阿里巴巴是最佳例证善用网络营销迅速聚财



针对企业资源重整对现代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张载平表示,在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也朝全球化趋势发展,带来更激烈竞争、更开放的市场。

他说,企业通过资源重组,带来了效率,可在短时间善用科技平台如网络、社交媒体,把产品销售到全球市场,并借此迅速累积财富,若按过去传统营销方式,可能需更长时间达到这些成就。

张载平举例,中国电子商务巨擘阿里巴巴就是最佳例证,该平台正是通过企业资源重组,运用扩展企业资源规划的管理系统,从企业内部至外部,包括将供应商、物流、客户等各环节的资源整合成功。

全天候运作效率高

他指出,该平台24小时不停运作,各类商品的交易记录、库存数据等信息即时更新,以及购物平台的便捷,单是货供管理方面的高效率,令买卖交易过程时间缩减,甚至远在乡下的老人也可受惠于极具便利的网购活动。

他说,阿里巴巴落实了提高服务素质、提高生产力的企业生存之道,这受惠于企业资源重组,还创下惊人财富累积,创办人马云长期位列中国十大富豪之中。

他举例,亚马逊购物网站、Agoda酒店预订服务网站等也是企业资源重组的成功例子,企业为此跨步成长与发展,保持优势竞争力。

询及《南洋商报》日前独家报道,马来西亚车业总会(车总)拟引进中、日、美网络电子商务系统,推动国内二手车市场活跃度与规模,提供安全、简易、快捷的二手车买卖交易服务。

对此,张载平认同车总的举措与积极性。他指出,这是本土企业尝试通过资源重组管理,保持竞争力求存、与时俱进的例证。

本报日前独家报道,马来西亚车业总会计划拟海外电子商务系统,推动国内二车车市场,也被视为一种业界资源整合、转型的战略。

延用旧管理方式中小企心态多保守

这些年,政府与私人界都在高呼中小企业转型,具有15年这方面工作经验的张载平却发现,本土许多中小企业进行资源重组、转型方面,似乎兴趣缺缺。

他续说,不少本土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心态趋向保守、容易满足现状,或者,有者如今仍沿用过去经验与旧有管理方式,不愿改变。

他举例,有企业老板一直采用旧有的理账系统,对方抱持“应付政府税务单位官员”、“纯粹报账”等消极心态,坚持不提升更完善的系统协助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也不积极看待自身企业发展,不想了解更多。

由上至下训练总裁

张载平透露,他很早就了解到企业转型与资源重组是未来的趋势,因此15年前开始,他公司已与相关专业团队合作,协助马新两国中小企业进行企业资源重组。

他说,虽然成效不彰,但他仍会继续有关企业教育工作,并调整了方式,通过KTC英皇会计学院近期推出“企业总裁训练班”之类的课程,“由上至下”的方法,先让企业领导者改变观念,了解企业转型、现代效率管理对企业成长的重要。

此外,张载平补充,本土企业寻求转型,进行资源重组时面临的另一问题,就是相关专才的缺乏,所以,该公司也把训练这些专才列为重要任务。

符策勤:中小企业应勇于接受新事物,摆脱困境。

政府战略扶持中小企转型

首相署马来西亚中小型企业拓展中心(SAME)总执行长符策勤受询指出,大马政府推出一套机制,从生产力、网络、资本运作等各面,拟定战略扶持本土中小企业转型、资源重组。

他举例,在资本运作方面,政府批准一些新颖合格融资管道,如创投基金、风投基金、众筹基金为中小企业进行资源重组。政府也推出《2010年至2020年中小企业大蓝图》,列出11项高增长及高价值产业领域。

提供低息贷款

他提到,甚至是最基本的扶持政策,政府与18家金融机构合作,提供低息贷款扶助中小企业往自动化迈进、更新机器等。

他表示,我国中小企业领导者普遍自我设限、心态保守,他们与政府相关政策资讯之间的联系出现断裂,这也是政府相关机制现阶段不能完全贯彻的原因之一,因此他鼓励中小企业勇于接受新事物,摆脱“辛苦经营求存”的困境。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难取代 会计师可领导企业

独家报道:苏韵鸰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搜集信息和整理数据,机器人的准确度无疑是更高。但,专业会计师不是簿记员,单一负责输入资料的岗位,而是掌管企业财务命脉的管理人,未来可能成为总财务长或总执行长等发展空间。

尽管迈向工业革命4.0和人工智能,或会取代重复性较高的工作如进账及报税等,不过相较难的程式化工作如税务规划、财务资源分配、商业风险管理是难以被取代,而且每家公司经济形式并不相同,采取的策略复杂多变。

今天《南洋商报》特别邀请C&A中亚专业集团兼KTC英皇会计师学院董事主席张载平先生为读者揭开特许会计师的前景。

整合资源灵魂人物

问:特许会计师无可取代,甚至形容会计行业为‘铁饭碗’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答:国内许多学生和家长对会计行业有很大的误解,以为会计只是簿记员或做账的。其实无论是中小企业或跨国企业,会计师是公司的灵魂人物,通过“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整合公司所有部门的资源,从厂房、建筑设备、人员、库存和现金等善用资源,不可能一台机器就能取而代之。

税务法令每年变更

问:EPR系统、大数据、机器人自动化(RPA)、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工具,带来加分,还是威胁就业?有哪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

答:早在40年前,IBM出产个人电脑商业化,设计许多会计软件可以代替人工,尽管簿记工作逐渐电脑化,但这些年来簿记员的工作不可能全部改用电脑代替。

企业会计师必须多方面出谋划策,制定目标和执行,协助企业成功与成长。至于专业会计师,各国每年推出全新的财政预算案及更新税务法令,不管是会计标准、稽查标准、公司法或税务法令都持续更新,难以使用软件取代所有的变更。

以我国为例,每年的财政预算案不同,加上每年约有10项公共条例,每月更新的公共条例也会改变税务机制,变化非常频密,需要有素质和不断提升自我的会计师,掌握最新的税务法、公共条例、会计标准、稽查标准和公司法令。

勿为赚快钱弃深造

问:现今社会离不开钱,赚钱才是王道,让人产生打工不出头或者“读书无用论”,报读耗时8年才能考取特许会计师资格的课程,是否会令学生却步?

答:据我观察,柔佛一带不少学生几乎打算中五毕业后就越堤新加坡工作赚钱,以为在新加坡从事工厂操作员,月薪1200至1500新元,涨薪2000至3000新元成为工厂主管,赚新币兑换三倍的马币汇率,感觉很多钱,但这是没有远见的想法。

大马华裔没有特权,更需要努力和求上进,不要太过短视。

以中五的学历在新加坡工作,打拼三、五十年,顶薪也停留在3000至5000新元,要成为专业人士或升职高级经理的机会,几乎是零。而且同样的新加坡月入3000至5000新元,生活素质未必比大马好,买车必须支付10万新元的拥车证,每10年更新,而且组屋单位售价比大马公寓贵。

我觉得必须提醒这些年轻人,不要为了赚快钱而毁掉自己的前程,中五毕业就急于当越堤族或远赴柬埔寨当赚快钱的工具人。倒不如用3至5年的时间,全心投入考取英皇会计师的专业资格,有了专业资格以后的三、五十年,届时月薪可能赚10倍,达到3万至5万令吉,反观在新加坡当机械操作员,赚钱能力受限。

而且,当会计师不需要8年的时间,3年半完成ACCA特许会计师课程,学杂费约3万令吉,而且大专院校生可申请国家高等教育基金(PTPTN)支付学费。

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没有经验下,向父母索取资本自行创业,但成功率非常低。如果年轻人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不会理财与管理,生意失败率很高。据我了解,国内有70%中小企业几乎在5年内倒闭,其余熬过的企业则有90%也在10年倒闭,企业经营并不容易。

国际抢手人才外流

问:大马特许会计师是否非常抢手?

答:在大马成为特许会计师,必须是马来西亚会计师协会(MIA)会员,截至2020年国内约有3万5000名会员,比起要达到6万名会计师宏愿目标的距离,少了2万5000人。

更重要的是,大马特许会计师人才面对外流问题,超过半数以上合格会计师已外流到新加坡、香港、中国、中东、印尼或欧美国家,尤其是拥有英皇特许会计师资格的大马华裔深受跨国企业的青睐。

2015年南方大学学院曾举办一带一路的讲座,其中一名主讲人来自中国银行驻吉隆坡的区域经理,对方称在北京当行长时,中国当时已有100万名会计师,但根据银行在北京针对跨国企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使用大马会计师出任企业的高级会计师或财务总监,而通晓三语是优势之一。

相关视频:

【南视界·杏坛指路】就业前景堪忧? 人工智能将取代会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