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科技盲

近年到中国,发现中国发展一日千里。基本建设,科技等,发展之快令人乍舌。

基本建设中,高铁快铁就不用多说了,中国的宏愿即是把全国主要城市全部衔接起来。也意味着,跳上快铁,即可从香港通达北京,从上海亦可横跨至成都。



科技方面,80-90 年代新加坡是许多国家的模范,当时中国还得向他们学习,20-30过去了,新加坡科技进展不大,中国却展翅高飞。

以前新加坡提倡“不用现金社会”,购物一卡搞定,中国现在跑得更快,一部手机大部分日常生活付费/收款都搞定。打车、搭地铁、买东西、看电影、脚底按摩甚至去跳蚤市场,交易都是用手机“嘟”一声,完成付款。

中国生活须学习科技

在中国生活必须学习使用这些科技,用App进行交易,不然就会与社会脱节,成为科技盲。

有一次去光顾快餐店,发现有个布告写着“网上订餐,这里取餐”的柜台。



我走近小小声对柜台说:“我是外国人,只有现款。”柜台点点头,指了一下说:“过去哪里排队。”

真惭愧去到中国,我承认我就是个科技盲。

与一位科技老前辈聊起,他说:“中国的进步是跳跃式的,新加坡的进步是渐进式的,马来西亚的进步是龟爬式的……”

我再同意不过了。

喜见马国网络价格降价,速度相对更快。无论如何马国必须加倍努力,迎头赶上。不提升网络效率,马国竞争力与邻国相比就会处于下风。

再也不能以龟爬式的方式前进,要成为兔子以跳跃式迈向前。

反应

 

商余

甘蔗园往事/张毅全

【人在江湖】图|文 张毅全

上个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为发展农业,推出了“青皮书计划”。政府在森美兰北部设立一家糖厂,鼓励附近一带乡民种植甘蔗,提供给糖厂提炼白糖。在我家乡马身新村,一股种植甘蔗的热潮悄然掀起。

那年,我年仅7岁。狭长的马身新村坐落在宽阔的大路两旁,几乎家家户户屋后都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十分适合种植甘蔗。村民们平日以割胶为生,闲暇时纷纷响应号召,开垦屋后荒地,播种甘蔗,忙碌的身影遍布田间。

外公、舅舅、阿姨们齐心协力,耕耘了近3个月,才看到甘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最令我感动的,是年逾七旬的外曾祖母也参与其中。她虽然瘦弱,却是最勤奋的一员,在甘蔗园穿梭,不辞劳苦。

随后便是繁重的护理工作。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剥甘蔗叶”。为了让甘蔗健康生长,我们需要把成熟的叶子剥除。大伙弯着腰在甘蔗丛中穿梭,不仅要提防昆虫蛇类,还得小心锋利如刀的甘蔗叶,经常被割伤手脸。

甘蔗叶细毛沾肤发痒

更令人烦恼的是甘蔗叶上的细毛,沾到皮肤上便痒得难耐。所幸村民们有个土方子,只要用头发使劲揉搓,就能把细毛去除。我也难逃被蜇的命运,好在阿姨秀发浓密,每次都笑嘻嘻蹲下让我把细毛蹭掉,虽是小事,却让我感受到亲人的温暖。

收割的日子最叫人兴奋。糖厂见时机成熟便会通知村民,于是大伙儿齐动员,砍下甘蔗。我们小孩个子小无力气,只能在一旁帮忙收集,看大人们将甘蔗捆成一束束,再用双肩挑到家门口集中。

令人惊叹的是,七旬高龄的外曾祖母竟也能独自扛起几捆甘蔗,她矮小的身躯中蕴藏着惊人的力量,让大家津津乐道。外曾祖母也教会我勤奋和坚韧的力量。

甘蔗园里,大人们辛勤劳作,我们小孩却把这当成再好玩不过的游戏。祖母会煮好咖啡,带着饼干送到园中,让大伙儿歇歇脚,一边吃喝,一边聊天嬉笑。那段欢乐时光,是我童年其中一段最珍贵的回忆。

此刻,品味咖啡饼干的香味,记忆却飘荡到甘蔗园。干枯甘蔗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在耳边回荡。

转眼半个世纪已过,外曾祖母、外公、舅父相继离世,“青皮书计划”也终告失败。甘蔗园的记忆,教会了我勤奋、坚韧和同舟共济的可贵。那段纯真岁月,将永远珍藏在我心底,是我一生的回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