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东盟

走出去 站得住 有口碑
广东企业钱进东南亚

广东省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量最大、人文交流最密切的地区之一。截至2015年底,广东全省已有1148户企业到境外投资,其中大多数落户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有地缘关系的东南亚国家。

广东经中国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相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优先推进项目达到68个、投资总额超过550亿美元,是落实“走出去”任务的重要引擎与合作中心。



珠三角经济区近年来由于工资快速增长,缺工问题严重,许多外资和国内企业纷纷撤离,加上中国整体经济下行速度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找新动力,成为转型的关键。

在去年底完成收购马来西亚埃德拉全球能源公司下属13个电力项目后,总部位于广东深圳的中国广核集团于今年初宣布,将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州规划建设装机规模在200万—240万千瓦的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项目。

通过赞助当地足球俱乐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切实履行环保责任,中广核在短时间内就被当地社会视同“我们自己的企业”,从而为长期扎根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广核为长期扎根大马乃至东南亚和“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埃德拉电力股权交割仪式在吉隆坡举行,马中三方在相关法律文件上签字。(档案照)

深耕“一带一路”市场

“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站得住’‘有口碑’。这就需要我们深耕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别在融入当地社会上下功夫。”



中广核新能源板块董事长陈遂6月初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这样感慨。

事实上,对于这片以开放和“敢为天下先”著称的经济重镇来说,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广核集团只是广东众多企业持续深耕“一带一路”市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正是通过这些企业的积极探索和突破,全新的中国企业形象乃至中国形象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孕育、传播。

通过将自身需求与国家战略部署紧密对接,“走出去”成为广东企业抵御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冲击的有效手段。

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是中国重要的橡胶生产、加工和贸易商,从事橡胶产业已经有60多年历史。该公司对外经济处处长吴贵洲说,目前广东农垦有21个对外投资合作项目,其中19个项目位于东南亚,涵盖天然橡胶的育种、种植、加工、销售和贸易的全产业链。

吴贵洲说:“我们作为全球最大的橡胶加工企业之一,‘走出去’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需求。2014年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滑,包括国际巨头在内的东南亚橡胶工厂纷纷关停,但我们由于具备了全产业链条和国内市场需求两大优势,不仅继续保持盈利,还持续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之前在海外再造一个广东农垦。”

中广核大马投资有成  海外市场纷伸橄榄枝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市场化运作成为释放中国企业活力、推动中外双方在“一带一路”战略落实过程中实现双赢格局的重要原则。

以中广核马来西亚埃德拉项目为例,尽管收购过程较短,但由于中广核此前做好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评估,并且聘请了多家国际知名机构提供协助,这次收购不仅与中广核清洁能源的发展定位高度相符,也给当地借力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自身经济提供了助力。

埃德拉电力控股公司董事长林坚说:“我们不仅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以及更多的清洁能源,还有望与广东省和马六甲州联合推进中的马六甲临海工业园项目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今年以来,由于在马来西亚的成果突出,埃及等国市场也向我们抛来绣球。”

中企海外投资  须注重本土化

对于科技、资金密集的能源领域并购而言,“融入”意味着企业的团队建设更加注重本土化、国际化。

陈遂说,在埃德拉项目并购过程中,中广核大量吸收马来西亚本土团队精英人员加入企业,与此同时,中广核各区域的专业化团队也分别提供了金融、法律和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支持,“一句话来说,就是海外投资必须坚决地本地化、本土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化解风险,同时和投资对象形成发展合力。”

此外,和以往相比,扎根“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还要更加重视环保、公益等社会责任履行义务。

广东振戎能源有限公司正推进在缅甸德林达依省土瓦市建设年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的大型合资炼油厂项目,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码头、物流等。公司项目负责人崔毅介绍,在投资期间,企业在缅甸开展了大量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厂区周围的居民形成良好关系,今年有超过1300名村民联名签署项目支持书并提交给缅甸各级政府。

崔毅说:“从道路到水渠,从医疗到教育,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投资是为了和当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这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的职责所在。”

广东跨国集团通过整合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华为中兴美的TCL  粤企攻高端制造业

《南方日报》报道,中国“十二五”以来,广东省对外投资合作明显提速,规模快速扩大。期间广东企业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351.1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对外投资存量的58.4%,年均增长46.1%。

截至2015年底,广东省共设立境外企业6492家,遍及全球129个国家或地区。

《广东企业“走出去”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指出,虽然广东“走出去”成绩斐然,但依然面临层次和质量不够高的问题,新一轮对外开放正面临复杂的外部挑战。企业“走出去”必须适应全球价值链大调整和新的产业技术革命的新形势,由参与全球价值链转向建立自己的区域及全球价值链。 

广东省商务厅调研发现,广东已经涌现了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本土跨国集团,通过整合国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一批敢于“走出去”的广东企业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从最初在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开展接单业务向直接投资、股权置换、跨国并购等多种投资方式发展。

目前,这些企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逐步从产业链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华为、美的、格力、中兴、TCL、农垦、广晟、粤电等一批有实力的广东起家跨国企业,已经在国外站稳脚跟。

国际化经营佼佼者

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华为、中兴已迈入世界一流通讯企业行列。以华为、中兴、海能达为首的通信企业带动广东省计算机通讯装备加快走向非洲、东南亚、东欧、拉美等市场;美的、TCL、格力等家电企业在东盟、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投资建厂;另外,中航通飞、中集集团、比亚迪、广汽集团分别在美国、泰国、俄罗斯投资并购,设立了境外生产研发基地。

比亚迪、巨轮、东方锆业、湛江华大、宜华木业等一批民营企业通过“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布局,逐渐发展成为广东当前国际化经营的佼佼者。

中航通用飞机并购美国西锐公司、佛山东方精工参股意大利自动包装Fosber和欧洲EDF等等掌握自动包装业先进技术的企业、珠海银通公司并购美国具有钛酸锂储能电池生产与研发技术的奥钛纳米科技公司,提高了广东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广东全省已有1148户企业到境外投资。

反应

 

德国之声

“一带一路”并非债务陷阱外交?

(柏林30日讯)近年来,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又有新的发现。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atham House)近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有关中国"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有误,因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不足。

该报告强调,经济因素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发展融资极不成体系、缺乏协调,因此难以追求具体的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及他们的相关政治和经济利益决定了其领土上“一带一路”项目的属性。

“受害者”难辞其咎?

“债务陷阱外交”一词最先由印度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于2017年提出。当时,切拉尼在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的文章中指出,通过“一带一路”计划,中国支持了占据战略要冲的发展中国家的基建项目,手段一般是给予这些国家的政府巨额贷款,于是这些国家纷纷跳入了债务陷阱,导致它们极易受到中国的影响。同年12月,斯里兰卡因无法还债,把汉班托港(Hambantota)租予中国经营九十九年。此事也成为批评人士提到“债务陷阱外交”时最常例举的案例。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报告则指出,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是两个被广泛引用的“债务陷阱外交”的“受害者”,而在这两个国家,最具争议的“一带一路”项目是由受援国政府自己发起的,他们奉行自己的国内议程。 他们的债务问题主要是由当地精英的不当行为和西方主导的金融市场引起的。 鉴于受援国的高层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在这两个国家都面临着消极反应和阻力,虽然程度要比通常认为的要小。

其它质疑的声音

这并非首次有非中国的研究人员对中国“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提出质疑。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所长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于2019年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外交;它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她提到,其所在的中非研究所收集的关于2000年至2017年中国在非洲1000多笔贷款的信息,另外,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也从2005年至2019年确认并跟踪记录了中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超过1400亿美元的贷款。从两所机构的发现来看,“一带一路”的风险似乎常常被过于夸大或歪曲表述。博黛蓉不否认中国的海外放贷方式存在问题,但是她认为“中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有策略地发放债务的想法,并没有事实根据”。

同样是2019年,位于纽约的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发布报告称,在以资源作抵押的贷款中,中国缺乏杠杆工具。该报告的作者分析了24个国家内的40起重新协商中国债务的案例,发现只有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一案明确涉及资产抵扣问题。报告以乌克兰为例指出,中国原以为会以粮食运输来偿还的一笔贷款,但是不得不最终诉诸国际仲裁来解决争端,“乌克兰案例显示,尽管中国国力雄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仍然有限,即使与这些小国发生争端也力有不逮。”

风险巨大

正如世界银行驻孟加拉首席经济学家侯赛因(Zahid Hussain)之前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并没有太多关于中国贷款的公开信息,但是中国资金还没有到‘债务陷阱’的程度。”

然而,有关批评人士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IW)不久前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向海外输出的资金大部分都来自于2013年后的“一带一路”倡议。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不少债台高筑的"一带一路"国家雪上加霜。

科隆经济研究所的学者认为,欠中国巨额债务一方面造成了这些国家对北京的经济依赖乃至政治依赖,另一方面,债务本身的违约风险也十分高。对于放贷的中国而言,这同样也是巨大的挑战。研究者也注意到,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已经多次大幅减免非洲国家所欠债务。报告因此认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受援国与中国都面临巨大风险,说明中国模式本身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而这很有可能是中国为其地缘战略崛起所付出的高昂代价。

主要问题及改善建议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最新报告中也提到一带一路的主要问题:中国通过各种双边关系逐渐零星打造“一带一路”项目。但是双方的政经活动和治理问题造成项目计划不周、管理不当。由此给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领域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迫使中国调整“一带一路”的路线。

如何提高“一带一路”项目的质量?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建议,中国的决策者应建立一个连贯、综合的决策系统,该系统应具有足够的风险评估能力以及严格、清晰、可执行的规则。 这将涉及解决中国内部的既得利益,特别是商业机构和国有企业种的既得利益。

就受援国政府而言,该研究所建议,它们必须对潜在项目的评估承担更大的责任,以确保其可行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他们还必须发展与中国伙伴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以确保当地人民从“一带一路”项目中受益。 由于中国继续高度重视东道国的监管,“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必须加强其法律和监管环境。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