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谁在水一方?/碧澄

40年前,有一首由言情女作家琼瑶作词,林家庆作曲,邓丽君演唱的流行歌曲,歌名叫《在水一方》。这是配合其同名小说(1975年出版)改编为电影而编写的电影插曲。当时,歌与电影都很受观众欢迎,可说相得益彰: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很明显的,歌词几乎完全是从《诗经》的〈蒹葭〉(秦风)语译过来的,只是最后部分重复。

对《诗经》有深入研究的几位专家都认为〈蒹葭〉是一首男女求爱的民歌。例如高亨说:“这篇似是爱情诗。主人公是男是女,看不出来。叙写他(或她)在大河边追寻恋人,但未得会面。”

程俊英也说:“这是一首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韩高年从另一种方式来说,没否定它与男女思慕有关:“〈蒹葭〉意境优美,韵味悠长,在抒情方面尽显蕴借/温柔敦厚之气。”

至于屈万里所说的:“此有所爱慕而不得近之之诗,似是情歌。或以为访贤之诗,亦近是。”后者访贤之说,出自朱熹,纯属臆测,没有什么根据。



游女是水神

近日翻阅日本人白川静著《诗经的世界》(杜正胜译,2011年台北市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增订版)独排众议,力证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游女是水神。汉水上流发源于秦地,〈蒹葭〉“在水一方”的“伊人”乃是受地方居民拜祀的女水神,难以捕捉。

白川静形容秋末农耕完毕,举行祭典。人们从岸上,甚至河底到处追寻,“祭祀中女神为嫁给男神才出游。人们思慕之情不能得到满足,觅寻其踪迹又虚无缥缈,只好发之咏叹……”他更引用《楚辞·九歌》来加强他的论据或说服力。

反应

 

言论

母语教学违宪罔顾团结/碧澄

联邦宪法是我国人民主要的法律根据,一般上,朝野政党若发现宪法的某些条文有纰漏或不足之处,可要求国会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修改有关条文。

修宪是一件大事,人民挑战宪法条文亦不常发生,因为非得花费大量资源不可,背后没有有力的支持,要入禀法庭,并非易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母语教学违宪的风波,有某方势力在做靠山。

宪法152(1)(a)和(b)可说是非巫裔人民教育领域的护身符,一路来都有人提出置疑,政府也曾针对教育部长对华淡小操生死大权的条文进行修订,以安民心。

华小拨款占小比率

挑战华淡小宪法地位一案自2019年12月开始,至今已历时4年,虽经判决,上诉方仍准备上诉到联邦法院。他们对于华淡小非法定权力机构,却享有政府拨款的事实,紧咬不放。

其实,华淡小所得的拨款只占总数的一小比率,否则华小就不必每年都要求提高款额了。

提出违宪诉讼的团体,其出发点不外维护马来人的权益及马来文的地位,最后达成单一源流学校的目标。

教师团体参与,我们没话好说,思想应该比较开明的作家联盟也是其中一分子,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他们这样做,显示思想极端、狭窄,不顾这对国内各族群关系和国民团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国家的发展肯定大大不利。

如今,部分小学以英文教学,政府或私立大专纷纷以英文为教学媒介,上述人士是表示赞同或是视若无睹,又或者认为以英文教学乃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什么对国内通行语文的发展却不认可,非除之于教育圈外不可?

严守课程大纲教学

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袁怀绍声称,他们愿意让多源流学校继续存在,条件是增加国家元素――有更多的马来文、马来人和马来西亚的历史。这些都是罔顾现实的意见。

华小和淡小一样,都严格遵守课程大纲教学,教学三语,培养良好品德以及爱国的情操。至于华校从中台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有何不好?难道要各方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才是正确的办学方针?

这些年来,在董教总的领导下,华小不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好马来语文,又极力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当局理应对此略知一二。好的方面,应给予褒扬;不足的地方,应给予鼓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