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銮中首开教育软体联合会议

(居銮5日讯)居銮中华中学副董事长兼董事会教育与软体副主任孙福盛表示,銮中将正式迈向一个“德育领先,六育齐开”的新时代,不断革新,办出时代需要、社会欣赏、家长满意的优质中学。

该校董事会与学校行政团队和各科主任,日前召开今年第一次教育软体联合会议,聆听各处室和科主任提呈的2019年教学实践报告。



孙福盛指出,銮中101周年校庆主题是“世纪愿景,多彩銮中”,今年将全面开展“德育工程”与“公民教育”,为初一新生主办“六育门”及高三学生“成年礼”。

他说,宣扬校训礼义廉耻和华教故事为主的“德育讲座”将首先在初中部推行,而设备齐全和环境优美的“书法教室”也会出台。由教务处领导的三语并进战略将进一步深化“唐风汉语”、“剑桥英文课程”、“谷歌课室”、“PaGamO网上学习平台”、“自编课程及作业”、“銮中三语学刊和电子报”等多元实践。

居銮中华中学董事会与学校行政团队和各科主任召开教育软体联合会议。

“颇负盛名的銮中美术与设计科和电机电子科也有新的动作,确保两科毕业生完全衔接大专和社会需要,办成銮中品牌学科。”

出席会议的董事会成员有署理董事长陈鸿德、副董事长林国才、总务陈子良、财政章井钟、董事王成耀、校长廖伟强、署理校长辜昇鹏、副校长吴小燕、副校长陈来发及各科主任教师。



反应

 

言论

由疫情催动的教育革新/林煌达

面对冠病影响,结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教学的线上学习,似乎已在“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的前提上,成为了人们推崇的“教育新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环境;然而,此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及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长期以来以传授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任。许多现代的学校其实是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以培训工厂员工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主,甚至向精英阶层传授管理政府、企业与军队的知识与学问。

如今,这种应工业需求而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也不适用于21世纪强调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因此,不论是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或学习技术,全球的教学资源及教师角色,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多样化及颠覆性的革新。

此外,身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教师亦须在不影响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善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位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师生身分重叠模糊



时至今日,教育的核心已从“教”转移至“学”,课堂的目标也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台湾著名作家严长寿曾说,我们应该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非用过去的经验框限未来。

对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教师”与“学生”的身分将经常重叠,而日渐变得模糊;“学校”也将成为一个求学的地方,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话虽如此,教育不应因科技的进步而变质,其传承知识、启蒙创新、立德树人的本质更不能够因为新技术的介入而被抹去。

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必须放眼到宏观的未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各类冲击,有些教师是表现得不知所措,有者则固守权威,其中自然也不乏过于看重技术的更新,而漠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有道是,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而今,在以“创新学习”作为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诚然也是教育界中的重大议题。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除了可被视作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外,或许也是某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即让一众教师重新审视往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能为旧的教育观注入新血、赋予新内涵,并用以栽培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互学新知为后代谋福祉

适逢今年我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为知识学习,塑造下一代”(Berguru Demi Ilmu, Bina Generasi Baharu),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理,在居家抗疫期间可谓比以往更具启发性。

有鉴于此,教师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并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及观念,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互学新知,踏实地通过教育为我们的下一代谋求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