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印度退出RCEP不明智?/潘荣德

这个月初在泰国举行的第三届东盟峰会上,最大的烟幕弹莫过于印度义无反顾地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令人有种迅雷不及掩耳之感。国际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及猜测真正的背后原因,当中包括有中印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国际时局的走势,还有其他说法是认为印度退出是对中国的担忧,以及为了与美欧建立自贸区。

在种种的说法交织之下,其实我在深思印度真正背后的议程是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它放弃这个庞大的经济体?



RCEP未来亚太经济引擎

首先,我先来分析这个RCEP,其实它已酝酿了有7年之久,历经了28轮谈判及18次部长级会议,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之前常在海外演讲时也一直向投资者分析这个RCEP的伟大倡议及带来的经济效益,甚至在我的博士论文里也积极发表,如今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曙光重现!

实际上,RCEP可谓是目前亚太地区规模最大以及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协议。同时,它也被视为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钥匙。对我而言,RCEP的落实也许能将当前经济的沉疴痼疾转化为区域性的经济引擎,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拥有14.4亿的总人口,而印度的总人口也有13.9亿,而它们仍然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分别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根据联合国的报道,预计到2027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有鉴于此,依我看来,如果有印度加入,该协议将覆盖一半的世界人口以及全球GDP的30%。难道这不是一个更庞大的经济体系吗!



印度总理莫迪之忧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印度的愕然退出后,剩下的成员国有我们熟悉的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洲及纽西兰。

另一厢,印度总理莫迪也持有不同见解,主要归咎于目前的RCEP协定没有充分体现RCEP的基本精神和一致的指导原则,而且它没有令人满意地解决印度的问题和关切,甚至加入RCEP会对印度一些行业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印度担心就是害怕中国和其它地方的商品会潮水般涌入。

那到底是如何对印度的造成冲击呢?实际上,目前印度的农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2.2%,也就是说如果加入RCEP后,它们的农业等领域肯定是首当其冲。

据了解,目前印度的农业都以依赖补贴为主,甚至从收割、加工、储存的现代化程度都非常低。令我难以想象的是,若印度向先进的农产品生产国,如澳洲、纽西兰和日本开放竞争,将必然导致他们出现经济和社会危机,更甭说与农业相关的日用品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了。

另一方面,印度的工业领域如钢铁、橡胶制造也不看好这项贸易协议。

故步自封反作茧自缚

实际上,主要原因是这些领域在印度是由家族企业控制,说白了它们本身就具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属性。若加入RCEP,这些公司企业将面临严重冲击,那不就是吃力不讨好吗?

有鉴于此,我个人看法是印度退出RCEP是基于百般无奈之下,才毅然放手,一来是为了保护脆弱的经济产业链,二来也许归咎于印度目前自身的经济及政策结构。举个例子,就如我国虽然对欲迈向工业4.0是雄心勃勃的,但只能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种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开发、缺乏有效的变革管理、缺乏资金等等。或许大马加入RCEP后,会有新机遇新局势,毕竟对于整个区域的全面开发,谁占了谁的便宜也不好说,只是在这目前15个成员国中,大家都期待能在自己各自的领域上分一杯羹。

然而,我却认为印度退出RCEP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短期内印度可能饱受经济落后压力。从长远来看,印度不仅将把自己直接排除在区域性的供应机制之外,也让他们自身发展处于故步自封,而且此举将更加凸显出印度工业在竞争力上与中国产生更巨大的鸿沟。

也许,眼前的印度,唯有打破传统思维藩篱及现有的体制及保护主义,从而汲取智慧,方能持续振奋前行的伟力,昂首阔步!

潘荣德

潘荣德

反应

 

国际财经

特斯拉最近太多事情 马斯克延后访问印度

(纽约21日讯)特斯拉(Tesla)总执行长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表示,他延后访问印度,期待今年稍后再成行。马斯克原定21日和22日两天到印度访问,且将与印度总理莫迪会面;外界盛传他会在印度宣布特斯拉的印度投资计划。

马斯克写道:“遗憾的是,由于需要处理繁重的特斯拉事务,很抱歉,到印度的访问需要延后。但我很期待在今年稍晚能够造访印度。”

马斯克原定21日和22日在印度访问,并安排会见莫迪,预料公开特斯拉进军印度市场宏图。

根据世界新闻网引述彭博资讯指出,这次访问对马斯克和莫迪两人都很重要。印度已启动全国大选投票,莫迪打着经济崛起的招牌,争取第三任期。像马斯克这样的亿万富翁,若要到印度大手笔投资,势将增强莫迪对选民中的吸引力。

马斯克这一方,正在为SpaceX的星链寻求印度官方许可,寄望星链能顺利到目前为止最大的这个市场开展业务。知情人士稍早曾告诉彭博新闻社,星链已经得到印度政府的保证,最快今年第3季可以开始在印度开展业务。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