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一带一路推动
马六甲现复兴曙光

(马六甲12日讯)中国《人民日报》报道,一带一路的推动,让郑和5次驻扎的马六甲,焕发了新的商机。

历史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命运随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而起伏。



唐朝推行的市舶司制度重视对外开放和南方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后因东南亚古国起纷争,马六甲海峡逐渐没落。

导致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先后5次驻节马六甲,马六甲再度发展为重要商贸中心。之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上崛起更多良港,马六甲再次衰落。

大马郑和文化馆馆长陈达生表示:“根据《明实录》记载,郑和船队从1409年第三次下西洋起,都以满剌加(今马六甲)为基地。满剌加使节出使或国王亲访中国约有20次之多。”

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毛蕾说:“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其中有5次都经过马六甲,这给马六甲带来无限商机,该地的繁荣引起世人瞩目。”

除了郑和的故事,大马当地还流传着满剌加苏丹迎娶明朝公主的传说。据古马来文献《马来纪年》记载,马六甲王储苏丹满速沙迎娶来自中国的汉丽宝公主,她被明成祖特派使臣及随从500人护送下嫁。



在马六甲州政府对华商务特使颜天禄看来,郑和来到马六甲,为当地带来了至少一个世纪的繁荣。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访问大马期间,与首相纳吉共同见证了《印象马六甲》合作项目交换合约。

诞生于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印象马六甲》,是当代中国艺术文化与大马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合作发展的代表之作。

对项目负责人陈盈盈而言,《印象马六甲》不仅是一个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项目,也展现了东南亚华人远在他乡艰苦奋斗的历程,更代表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

中企8.7亿建玻璃厂

马六甲在2014年迎来该州十几年来最大外国投资——中国企业信义集团投资2亿美元(约8.7亿令吉)在此建造玻璃厂。

大马玻璃工业短短2年发生巨变。中国企业把在中国乃至世界最先进的玻璃生产工艺带到大马后,大马现已有能力向周边市场出口玻璃,中国企业和大马经济都成为受益者。

信义玻璃集团副总执行长查雪松说:“玻璃厂项目提升大马的玻璃深加工技术和当地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能力。当地节能环保玻璃加工技术的提升和应用,将产生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两期项目总共将会雇用1600多名员工,公司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福利和到中国培训的机会。当地真心感觉到我们到马六甲投资不是像摆地摊,今天来了明天走,而是要在这里扎下根。”

皇京港项目得到大马政府和马六甲州政府的全力支持。

皇京港打造世界级综合计划

皇京港是另一个位于马六甲的中马合作重点项目。这座深水补给码头由一家大马投资公司和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深圳盐田港和山东日照港3家中企合作开发建设,将会打造成为一个涵盖深水码头、旅游、商业、金融、地产开发和临海工业园建设等等在内的大型综合项目。

坐落于世界上最繁忙的马六甲海峡岸边,皇京港项目得到大马政府和马六甲州政府的全力支持。

项目马方负责人、凯杰发展集团总执行长萧玉凤说:“中方合作伙伴的技术和效率都走在世界前列,有中国企业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将事半功倍。”

大马交通部长廖中莱表示,正在筹建的皇京港将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深海码头,同时也能成为游艇码头。

反应

 

德国之声

“一带一路”并非债务陷阱外交?

(柏林30日讯)近年来,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又有新的发现。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atham House)近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有关中国"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有误,因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不足。

该报告强调,经济因素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发展融资极不成体系、缺乏协调,因此难以追求具体的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及他们的相关政治和经济利益决定了其领土上“一带一路”项目的属性。

“受害者”难辞其咎?

“债务陷阱外交”一词最先由印度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于2017年提出。当时,切拉尼在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的文章中指出,通过“一带一路”计划,中国支持了占据战略要冲的发展中国家的基建项目,手段一般是给予这些国家的政府巨额贷款,于是这些国家纷纷跳入了债务陷阱,导致它们极易受到中国的影响。同年12月,斯里兰卡因无法还债,把汉班托港(Hambantota)租予中国经营九十九年。此事也成为批评人士提到“债务陷阱外交”时最常例举的案例。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报告则指出,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是两个被广泛引用的“债务陷阱外交”的“受害者”,而在这两个国家,最具争议的“一带一路”项目是由受援国政府自己发起的,他们奉行自己的国内议程。 他们的债务问题主要是由当地精英的不当行为和西方主导的金融市场引起的。 鉴于受援国的高层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在这两个国家都面临着消极反应和阻力,虽然程度要比通常认为的要小。

其它质疑的声音

这并非首次有非中国的研究人员对中国“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提出质疑。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所长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于2019年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外交;它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她提到,其所在的中非研究所收集的关于2000年至2017年中国在非洲1000多笔贷款的信息,另外,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也从2005年至2019年确认并跟踪记录了中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超过1400亿美元的贷款。从两所机构的发现来看,“一带一路”的风险似乎常常被过于夸大或歪曲表述。博黛蓉不否认中国的海外放贷方式存在问题,但是她认为“中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有策略地发放债务的想法,并没有事实根据”。

同样是2019年,位于纽约的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发布报告称,在以资源作抵押的贷款中,中国缺乏杠杆工具。该报告的作者分析了24个国家内的40起重新协商中国债务的案例,发现只有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一案明确涉及资产抵扣问题。报告以乌克兰为例指出,中国原以为会以粮食运输来偿还的一笔贷款,但是不得不最终诉诸国际仲裁来解决争端,“乌克兰案例显示,尽管中国国力雄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仍然有限,即使与这些小国发生争端也力有不逮。”

风险巨大

正如世界银行驻孟加拉首席经济学家侯赛因(Zahid Hussain)之前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并没有太多关于中国贷款的公开信息,但是中国资金还没有到‘债务陷阱’的程度。”

然而,有关批评人士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IW)不久前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向海外输出的资金大部分都来自于2013年后的“一带一路”倡议。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不少债台高筑的"一带一路"国家雪上加霜。

科隆经济研究所的学者认为,欠中国巨额债务一方面造成了这些国家对北京的经济依赖乃至政治依赖,另一方面,债务本身的违约风险也十分高。对于放贷的中国而言,这同样也是巨大的挑战。研究者也注意到,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已经多次大幅减免非洲国家所欠债务。报告因此认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受援国与中国都面临巨大风险,说明中国模式本身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而这很有可能是中国为其地缘战略崛起所付出的高昂代价。

主要问题及改善建议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最新报告中也提到一带一路的主要问题:中国通过各种双边关系逐渐零星打造“一带一路”项目。但是双方的政经活动和治理问题造成项目计划不周、管理不当。由此给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领域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迫使中国调整“一带一路”的路线。

如何提高“一带一路”项目的质量?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建议,中国的决策者应建立一个连贯、综合的决策系统,该系统应具有足够的风险评估能力以及严格、清晰、可执行的规则。 这将涉及解决中国内部的既得利益,特别是商业机构和国有企业种的既得利益。

就受援国政府而言,该研究所建议,它们必须对潜在项目的评估承担更大的责任,以确保其可行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他们还必须发展与中国伙伴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以确保当地人民从“一带一路”项目中受益。 由于中国继续高度重视东道国的监管,“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必须加强其法律和监管环境。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