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荣昌(厦门大学大马分校经济助理教授)
近期,标准普尔全球发布的马来西亚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报告指出,受原材料成本上升推动,大马厂商在过去六个月内首次调高产品售价。
同时,6月份制造业整体表现出现趋稳迹象,商业状况较5月略有改善。
该报告一出,便引发外界关注:厂商调涨售价,是否与政府近期推行的税务改革有关?
随着销售及服务税(SST)扩大征收范围的措施正式上路,加上国家能源调整电费结构,市场普遍预期企业营运成本将面临上行压力,通胀势必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浮现。
然而,企业涨价与税改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面对这一可能加剧的通胀压力,政府能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首先,标普全球发布的报告指出,大马厂商近期调高产品价格,并非如外界普遍认为的是受到马来西亚自7月起扩大销售及服务税(SST)税基,或国能调整电费结构的影响。
事实上,该报告在6月已公布,而其研究过程中亦存在时间滞后,因此未涵盖7月才正式生效的这两项政策变动。
报告主要是厘清制造业近期涨价的成因,指出过去六个月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以及令吉兑主要货币贬值带来的汇率不确定性,是推高企业营运成本的关键因素。这些压力迫使厂商调高售价以维持盈利空间。
因此,标普全球的报告所反映的,是企业为应对成本攀升与汇率波动而作出的价格调整,而非政策层面的影响。
还有一轮涨价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当前价格上扬并非源自政策因素,但随着7月起SST税基扩大及电费结构调整逐步落实,市场普遍预期这将对消费端和生产端带来新一轮的成本转嫁效应,进而加剧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压力。
此外,随着销售及服务税(SST)扩大至涵盖更多商品与服务,市场普遍预期下半年将面临更显著的通胀压力。截至今日,已有多个行业与商会公开表示,将因应SST扩大的成本冲击而上调售价。例如,纸制品与文具供应商宣布将调涨售价约10%;部分零售商预计涨幅介于10%至20%;酒店业者则预计价格将上调10%至15%。
从目前商会和企业的反馈来看,SST扩大会推高营运成本,商家为维持利润,势必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涨价可说几乎是无可避免的选择。
正因如此,内贸部已同步宣布将采取三大监控措施,以防止业者借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同时,政府发言人拿督法米也呼吁公众积极举报不合理涨价行为。然而,问题是:这些监管措施究竟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内贸部日前宣布将采取“三管齐下”措施,确保侦查行动取得实效,重点监控对象包括因SST扩张而受到影响的商品与服务价格,以及那些未受税率调整却出现价格波动的生活必需品。
同时,内贸部也警告商家,勿以销售税为借口肆意涨价,并表示一旦查出不合理调价,将援引《2011年价格管制及反暴利法令》采取执法行动。
如何界定合理价格?
然而,所谓的三管齐下——警告、监控与罚款,在现实执行层面上,其实效果相当有限。
首先,“合理价格”的界定本身就充满灰色地带。在许多行业中,定价不仅仅反映成本,更包括品牌溢价、服务附加值、市场定位等复杂因素,政府要界定一个“合理售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即便价格上调,也难以直接判定其动机是否为牟取暴利。
其次,单靠警告并无法遏制涨价行为,尤其是在企业营运成本确实因SST扩张而显著上升的前提下。面对原材料、物流、税负等多项成本叠加的压力,要求业者“不涨价”几乎等同于要求他们自行吸收所有成本,这在商业逻辑上并不成立。
再者,罚款的威慑作用也将大打折扣。由于“涨价是否合理”本身难以界定,当局要举证业者恶意牟利并非易事,这使得许多企业即便涨价,也可以以成本转嫁为由自圆其说,令执法陷入“有法难施”的困境。

最怕弄巧反拙
综上所述,尽管政府通过内贸部推出“三管齐下”的监管机制,试图防止业者借SST扩大之机哄抬价格,但其实际成效仍令人存疑。
现实中,企业涨价行为往往受多重因素驱动,包括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税负上升与服务附加价值等,而政府欲以“合理价格”作为执法标准,本身便存在高度主观与操作难度。、
此外,即使当局发出警告或威胁罚款,若无法准确区分涨价是源自成本推动抑或牟取暴利,便难以形成有力震慑,最终恐流于形式。
更重要的是,过去经验已充分显示监管措施的局限性。例如,在去年实施针对性柴油目津贴改革时,政府曾严正要求巴士公司不得随意调涨车费,然而不久后,车资上涨的现象仍然发生,反映市场终将依据成本与供需现实自行调整价格机制。这一先例无疑为此次SST扩大后的政策效力敲响了警钟。
在当前税改效应叠加通胀压力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若政府仍寄望通过行政管制来“压价”,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扭曲市场机制,破坏价格信号的正常运作。
更糟的是,频繁的人为干预和政策不确定性,还可能加剧营商环境的恶化,令企业对大马市场的信心受挫,最终造成“压不了价、留不住商”的两败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