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新闻报道日本损失了超过160亿令吉的观光收入时,我想那位日本漫画家自己也没想到多年前的作品,竟然在今天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当然,这少不了一些网红在社交媒体给这本漫画的预言推波助澜,最后造成许多航班和酒店住宿被取消。
这世界总有一些预言是长期存在的,只不过会换一个形式来说明,例如在2012年之前就有末世观点,认为会在2012年12月21日出现大灾难,或者时不时我们又会看到世界某处有位神秘巫婆或者神童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预言。越是难以解释或者预测的事物,这类的预言越是容易取信于大众。
纵使是科技、教育,以及信息这么发达的今天,许多人还是会倾向于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从经济学来说,这当然是很正常,因为相信一件事对你近乎零成本,但是选择怀疑则需要面对更多的未知,人们都会倾向于宁可信其有。
不过,有一些预言如果真的相信了,可能会给你造成巨大损失。举例来说,金融市场长期就有两三则预言特别有名,第一则预言是中国经济崩溃论,这则预言我从10多年前就听过,到今天尚未见到;第二则是美国经济崩溃论,这个我倒是从2022年听到今天,也尚未见到。虽然这两个国家的经济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挑战,但是距离崩溃就尚未有结论。
当然,如果你有关注那个《富爸爸》的作者,他从次贷危机后,差不多每年都在说全球经济要完蛋了。
如果你真的信了以上预言,那么你的存款应该在银行账号里静静地被通胀给稀释掉。

内容笼统对号入座
那么,怎么分辨一则预言是否可信呢?我想倒不如换做另一个思路,就是那些不可信的预言都具备什么特征?
通常来说,这些预言的内容是越笼统越好,因为方便人们自己对号入座(就好像人总会有生病的时候,你说一个人在未来一年会生病,大概率就会说中)。
这些预言也偏向给出一个较长的时间期限(有些甚至遥遥无期),因为时间够长,小概率事件比较可能会发生。
另一个特征就是这些预言大多描绘非常恐慌的情形,因为只有这样,当事人才能够向你兜售服务或产品。
最后的最后,希望大家不要被这种无稽的预言影响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