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公共交通建设,表面上看是一项接一项“正在进行”的工程,但真正困扰人民的,从来不是“有没有计划”,而是这些计划为何总是无法如期完成。
每一次拖延,都伴随着新的理由;每一次宣布“进展”,都少不了一句“预计通车”。唯一不变的,是人民对交通部执行力的日益失望。
以金马士至新山的双轨电动火车为例,原本承诺将在2025年8月全线开通,如今又改口为“年底”;吉隆坡国际机场的单轨列车早前宣称6月恢复营运,却直到6月21日才临时通知“7月1日启用”,虽然最后总算兑现,但整个过程仍显得仓促狼狈。
至于My50月票电子化,从去年底就高调宣传“年中上线”,结果直到最后一刻才匆忙敲定7月1日才开放更新。这些并非偶发事件,而是系统性失能的缩影。
最严重的莫过于巴生谷双轨铁路(KVDT)升级计划。这个从2015年动工的项目,原定2019年完工,如今连第一期工程也延后到2027年,第二期更是要等到2029年才能完成。14年时间,只为修复不到200公里的轨道与几个车站,其效率之低,令人难以置信。

借口一个接一个
更讽刺的是,早在2019年,第一次担任交通部长的陆兆福就曾公开承诺第一期将于当年11月完工,并强调“政府不会找借口”。但5年过去了,不但没完工,借口却是一个接一个。
当然,不能否认2020至2022年疫情的冲击确实带来挑战,但疫情不应成为所有拖延的“通行证”。印尼的雅万高铁同样经历疫情,仍能在2023年如期通车;反观马来西亚,连一段市区通勤铁道都要修到本年代末,这不是“不可抗力”,这是项目管理全面失能。说穿了,KVDT不如直接改名“Kena Very Delayed Train”,还更贴切。
交通部在工程管理上的短板,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一大瓶颈。在这些延误背后,没有人解释到底卡在哪里、责任谁属、预算是否超支?连最基本的审计和检讨都付之阙如。
这个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一支有执行力、有透明度、能负责任的项目管理团队。如果交通部仍无法拿出一套真正有效的执行框架,只会把“预计”、“测试”、“协调中”挂在嘴边,那再多的工程也不过是空转的幻想;再多的蓝图,也注定沉没于拖延与无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