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终期会有很多中学生申请来医院体验“医生驻院日常”,来省视自己是否适合学医;一些则是由校方安排、一些是自发的。
新生代是幸福的,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到医院体验生活,不惜动用关系、软硬兼施、道德绑架身为医生的我们,在忙着看诊时还得帮他们“利诱”孩子要选读医科。
响往周游列国生活
当年的我,收到大学录取学医时,一直到要开学时仍在犹豫不决。不晓得自己是否是学医的料子,把没受过教育的父母给急坏了。嘀咕着是该去理大学医或去新加坡念机械工程。毕竟我一直响往大哥那种因工作能周游列国的工程师生活。
当时我住在柔佛麻坡小镇的“新路”。真巧,连住的地名都仿佛在启示我要走出自己的“新路”。
9O年代的“新路”,龙蛇混杂。有贩夫走卒、商贾、老师、中医、道士、棺材佬、师机、小混混、黑社会老大、毒虫等。
同时“新路”也曾孕育出了几位医生、律师、工程师、企业家及政治家 (已故马华总会长拿督梁维泮博士)。
记得当年在帮家父修补罗里帆布时,目睹邻居大儿子被黑道人马当街用头盔穷追苦打,恶棍看到街坊们拿扫帚吆喝下,才悻然离去,没造成人命,也让我领悟到升学或许是改变命运之路。

劝说理由千奇百怪
家父的老友与邻居们纷纷来劝说我去学医。理由千奇百怪,当医生真好,和病人聊天说话,用听筒听一下,那里敲一下,就有钱收;驾大车、住洋房、香车美人、光宗耀祖;学医后如不当医生也能学“老马”任相,听了着实令人暗自窃喜。
当中木材枋廊(已故)老板最具说服力,因为他受过教育,儿子又是妇产科医生。
那天我在街边拆车座垫时,老伯过来与我促膝长谈。他拍着我肩膀说:能考进本地医学院实属难得,应该珍惜。学医执医都不容易,但这工作却意义非凡,能救苦扶伤、安抚生灵、受人敬仰,衣食无忧不在活下;如要大富大贵或许应该从商或参政。
解答学医诸多疑虑
过后我又拜访了小镇上几位医生后,才铁下心来学医。聚华诊所已故李医生分享了他在印度念医科时上人体解剖课的趣事;马来亚诊所的康医生则耐心的为我解答学医的诸多疑虑。
当年STPM考获2A3B,没被马大或国大医学院录取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却以本身学医执医的经历开解及鼓励我应好好学医。出自名校固然占优势,但医术好坏、能否成为良医名医,大部份取决于个人努力、态度、修为与医德。
他们的智慧造就了如今的我,我也不负重望获得理大医学院颁发荣誉学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