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陈绛雪
摄影|王宥文
乍听“动脉瘤”(Aneurysm)这个名词,一般人往往下意识将之列为“肿瘤”甚至是“癌症”,但它其实不是肿瘤,更与癌症没有半分关系。
简单来说,动脉瘤是一种血管异常膨胀的病变,看似肿块,因此以“瘤”为名。全球大约3.2%至3.6%人口患有动脉瘤,盛行率不超过5%, 却因其隐秘性和突发性而成为威胁生命的“不定时炸弹”,多数人却毫无所觉,漏诊率自然也极高。
本地脑及脊椎神经外科专科杜长征医生(Dr Toh Charng Jeng)强调,动脉瘤是血管壁在长期血流冲击下变得薄弱形成的异常膨胀,就像一个过度充气的气球。

他指出,这种膨胀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基因遗传疾病、血管损伤、性别与年龄,而长期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可能间接增加发病风险。
高血压导致动脉壁薄弱
长期的高血压会增加血流对动脉壁的冲击力,导致动脉壁变得薄弱,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越高,动脉瘤的风险就越高。虽然并非所有高血压患者都会有动脉瘤,但若长期不控制高血压,将会增加动脉瘤的形成风险。因此,控制高血压并维持正常血压水平至关重要,不仅能降低动脉瘤风险,也有助于降低中风风险。
目前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遗传模式尚不清楚,家族遗传史是发病因素之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是最常见的遗传方式。
基因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动脉瘤病史,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家族史,动脉瘤风险将高于一般人。对于年龄超过30岁且有吸烟或高血压史的动脉瘤患者的一级亲属,MRA筛查的栓出率可达19.1%。
研究表明,一些遗传疾病,比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DK)、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和血管性Ehlers-Danlos综合征(vDES)等等,动脉瘤风险偏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几率高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在40岁至60岁,并且在30岁之后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升高。此外,研究也显示,日本和芬兰的动脉瘤发病率明显较高。
血管/动脉壁损伤
除了高血压,细菌或真菌感染(如心内膜炎 endocarditis)、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或外伤都可能导致局部血管壁弱化。
杜长征说:“心脏内膜感染后,细菌或真菌可能随着血液传播,导致动脉壁局部变弱并膨胀,形成感染性动脉瘤(mycotic aneurysm)。这类动脉瘤通常出现在比较边缘、细小的血管。”
动静脉畸形则是一种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不规则连接的血管缠结,造成血管内部血压不平衡,使动脉壁承受不均匀的压力,从而引发动脉瘤。这也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畸形,会引起颅内出血和癫痫。
★性别与年龄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30岁以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在50岁之前,男女患动脉瘤的风险比例大致为1:1。然而,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胶原蛋白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动脉瘤风险会显著增加,男女动脉瘤患病率比例可达1:1.6或1:1.8,5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更高。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和滥用毒品会增加动脉瘤风险。过度饮酒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长期压力和睡眠不足也会导致身体产生压力激素,从而影响血压,间接增加动脉瘤风险。

雷击头痛破裂讯号
动脉瘤之所以危险,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在破裂前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导致许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体内存在这个“定时炸弹”,正因如此,早期检查和诊断也变得异常困难。
突发、剧烈且难以忍受的头痛(根据患者形容,犹如突然遭受雷击般的剧痛)是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症状及最重要信号,有患者形容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勿忽视“哨兵性头痛”
动脉瘤破裂的其他症状可能包括:
●昏迷不醒
●癫痫(发生几率不高,但若出现则可能是动脉瘤破裂的信号)
●恶心、呕吐
●因血液刺激脑膜而出现的类似脑膜炎症状
他进一步指出,一些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前会有轻微的“哨兵性头痛”(sentinel headache),这种头痛可能不典型或被忽视,直到动脉瘤最终破裂。
“由于头痛是常见症状,很难仅凭此判断是否为动脉瘤,因此需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进行评估。”
平均10万人约10例
虽然动脉瘤的破裂率并不高,平均每10万人中大约有10例。不过,一旦动脉瘤破裂,死亡率高达25%,且半数幸存者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因此,对于具有上述风险因子的人,应提高警惕并考虑定期检查。
★动脉瘤破裂前的预警信号(罕见)
●哨兵性头痛(sentinel headache):轻微但持续的异常头痛
●眼部神经压迫:如瞳孔扩大、视野缺损(仅见于特定位置的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后的可能表现
●突发剧烈头痛(97%患者为首发症状)
●意识丧失或癫痫发作(约20%病例)
●颈项强直、呕吐(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脑膜)
●局灶性神经缺损(如偏瘫、失语)

诊断动脉瘤3方式
目前,诊断动脉瘤的主要方式包括:
1、电脑断层血管造影术(CT Angiography,CTA):这种技术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可快速定位出血点,诊断敏感度高达95%,前提是在发病24小时内就到医院诊断及采取相应措施。
2、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用于评估血管状况。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这种诊断性操作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血管内表面情况,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能提供最详细的血管影像,为治疗规划提供精确的血管路径。
●脊椎穿刺(Spinal Tap):若患者症状不严重且延迟就医,导致CT扫描可能因血液被吸收而敏感度大幅下降至50%以下,而临床高度怀疑可能是动脉瘤,医生会抽取脊髓液进行化验。如果脊髓液中存在红血球,则表明有出血迹象。
未有大规模筛查
杜长征坦言,目前,全球尚未有针对动脉瘤的常规筛查流程,因为它属于低发病率疾病(全球仅约3%的人口患病),对所有人群进行大规模筛查不切实际。
另一个问题是技术限制,一般的体检无法检测或发现动脉瘤,只能通过CTA、MRA和DSA等专项检查。
此外,一旦发现未破裂的动脉瘤,治疗风险可能高于观察。
动脉瘤漏诊几率偏高
杜长征坦言,动脉瘤的漏诊几率偏高,主要原因在于病人无法清楚描述病症,医生难以准确诊断,尤其是头痛,往往会被当做普通问题而轻视其可能存在的严重性。
其次,患者在发病之后没有在“黄金时间”内求医,可能延误2、3天甚至3、4天之后才去医院。此时,检测诊断的扫描度将大幅降低。
“若到第5天才来医院,CT scan检测是否有动脉瘤出血的敏感度和几率低于50%。”
再次出血情况严重
他说,虽然延误诊治不一定就会症状严重,比如一些症状轻微的患者,但若能及早发现和治疗,绩效会较为理想。
“若在第一发病后的两个星期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情况将会更严重。这就是漏诊的严重性。”
争分夺秒的救援
如果动脉瘤破裂,患者需要立即就医。从发病到诊治的“黄金时间”通常在24至48小时内。不幸的是,约有25%的动脉瘤破裂患者在抵达医院前就已经逝世;而动脉瘤破裂但仍在抢救黄金时段内的患者,需在48小时内干预,以防再次出血,若二次出血,情况将更为严重。
治疗方案两大核心
目前,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两大核心方案,即外科开颅夹闭术(Clipping Aneurysim Surgery)及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外科开颅夹闭术: 神经外科医生通过开颅手术,在动脉瘤颈部放置一个微型钛夹封闭瘤颈,以阻止血液流入动脉瘤,从而将其与正常血管隔绝。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 介入放射科医生通过股动脉插入导管,将其引导至颅内动脉瘤处,然后释放铂金弹簧圈填充动脉瘤腔,促使血液凝固,从而阻断动脉瘤的血流。
这两种方法都能有效根治已发现的动脉瘤。
不过,他特别说明,成功治疗一个动脉瘤并不意味着其他血管不会再形成新的动脉瘤。虽然动脉瘤本身在治疗后复发率不高(低于5%),但患者仍需定期复诊,观察进展。
筛查无从下手 治与不治两难
尽管治疗能够挽救生命、治疗成功率高,但超过50%的动脉瘤破裂患者在治疗后,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长期并发症,比如行动不便、认知功能下降、视力模糊或叠影等等。这些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后,在蛛网膜下腔引起血管痉挛和狭窄,从而导致缺血性中风症状。
患者的康复情况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破裂时的严重程度、患者年龄、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疾病,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等等。
年轻、健康且症状较轻的患者通常恢复较好,但仍有大约30%的患者需要长期护理,只有大约50%的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
进行MRI检查偶然发现
另外,任何治疗本身都存在风险,动脉瘤治疗也不例外,比如在夹闭手术或栓塞过程中,可能导致的血管堵塞、破裂,从而引发中风。
目前,全球尚未有明确的指南或共识(consensus),明确规范哪些人群、什么时候、如何进行动脉瘤的常规筛查。这也是动脉瘤早期发现的巨大挑战。
“很多时候,动脉瘤是在患者因其他原因进行MRI检查时才偶然发现。”
对于这些“偶然发现”的未破裂动脉瘤,医生往往面临一种两难的选择——究竟是要立即进行治疗,或是选择观察?
体积较小定期观察
杜长征指出,脑动脉瘤的治疗存在一定风险,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一旦破裂,致残率和死亡率都会极高。
因此,医生需要综合评估动脉瘤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其他疾病情况,以决定是否进行干预。
他说,对于体积较小的动脉瘤,医生通常建议定期观察,若发现动脉瘤有产生变化,才考虑和探讨适当的治疗方案。
涉及多学科协作
动脉瘤通常涉及神经外科医生和介入放射科医生多学科协作,共同评估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在马来西亚,主要的大型私人医院和政府医院一般都具备治疗动脉瘤的条件,即只要有脑神经外科医生和介入放射科医生,即可评估和治疗动脉瘤病例。
特殊顾虑:妊娠期动脉瘤
若妊娠期女性发现动脉瘤,治疗决策将更为复杂。
他指出,怀孕期间女性血压通常较高,血压波动可能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面对这种棘手状况,医生需要与妇产科医生密切合作,全面评估胎儿和母体的风险。
在法律和医学伦理上,母体生命安全通常被放在首位,但许多母亲会优先考虑胎儿的安危,这也为治疗决策带来巨大的心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