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独家】出口全球前十·集中封装测试   电子电气受困低产业链

- 文 +

受困低·上】

独家报道:李玟江

(吉隆坡6日讯)马来西亚2024年(E&E,简称双电)产品出口达6011亿令吉,占全国出口近四成,是全球第九大出口国,也是出口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然而,双电领域表面亮眼,实则长期困在价值链低端,难以提升至高附加价值的价值链高端。目前,大马逾八成企业集中于,本地集成电路(IC)设计公司占比不到5%,核心技术仍由外资主导。

业内人士披露,大马双电囚困在低价值链的最大症结,在于人才错配与创新落差;大马年年培养工程系毕业生,却没有足够多的研发岗位承接;高技能人才大量外流,本地企业缺乏发展舞台。

全球版图正剧烈洗牌,越南不停追赶、中国重组供应链、美国巨资回国。大马若继续忽视“困低阶”的症结,恐失去最后转型契机。

《南洋商报》找来业内专家,一探我国双电“困低阶”的症结以及应对方案。

【独家】出口全球前十·集中封装测试   电子电气受困低产业链
(取自Freepik)

外资掌主权 马企靠边站

缺系统性扶持

当谈及大马双电()出口排在全球前十时,我们究竟谈的是什么?制造优势?技术能力?还是被动接单?这些问题,正是我国双电领域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甚至是困境。

根据国行《2025年展望及政策》报告,大马在全球双电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尤其在组装、(ATP)领域的全球市占率占13%。但这也反映出,大马长期停留在价值链低端,前端领域的参与度依然极低。

当然,这种局限并非偶然。政府过去几十年积极吸引外资企业来马设厂,然而缺乏扶持本地企业登上主导地位的系统性政策,其中本地投资比例,已从20年前的25%,骤降至近年的3%,令人惊讶。

当国际格局巨变,各国竞相打造本土生态圈,大马若不迅速提升自身技术积累与人才结构,只会继续沦为“别人产业政策的赢家”,却难以在下一个周期中保有主动权。

【独家】出口全球前十·集中封装测试   电子电气受困低产业链
陈俊盛(左起)、陈奕康、韩星水,以及林丽莲,在SASANA研讨会上,大谈大马双电领域。

早在6月中,国家银行举办了2025年SASANA研讨会,其中一个课题《从生产中心到创新强国:加强马来西亚的双电领域》,特别省思大马双电领域该如何脱离低端配置,迎战全球倾望和技术高地之争。

在2024年,马来西亚双电出口总额达6011亿令吉,占全国出口近40%,为全马最大出口领域,且支撑超过60万个就业岗位。

尽管数字亮眼,但难掩技术低值之实,而国行报告中亦指出,这庞大的产值多数源自低附加值环节,以至大马长年仍处在全球价值链极低的“打工区”。

目前,本地超过80%的双电企业集中于后段装配、工序,真正参与前端集成电路(IC)设计、晶圆制造等高技术环节者,可说寥寥无几。

【独家】出口全球前十·集中封装测试   电子电气受困低产业链

缺乏自主创新

本地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数量,还不到相关企业总数的5%,说明大部分企业,仍在替跨国企业执行“指定动作”,缺乏自主创新。

马来西亚行业协会(MSIA)执行董事陈奕康在研讨会上坦言,“我们确实进了房间(双电领域),但还没坐上桌子(没有成研发领头羊之一)。”

这句形象化比喻,反映大马虽是全球第九大双电出口国,却仍在靠体力和成本换产值。

他指出,大马若要占有一席之位,不只是在房间内,还要在桌面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亦指出,这会是大马的挑战,但值得庆幸的是,大马仍旧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国行绘制的双电价值链图显示,全球双电附加值的50%,集中在研发与集成电路设计上,晶圆制造占24%,而仅占6%。大马若长期滞留于6%的环节,自然难以掌握产品定价、赚幅与技术自主。

【独家】出口全球前十·集中封装测试   电子电气受困低产业链
陈奕康

本地投资占比急跌至3%

过去10年,英特尔(Intel)、英飞凌(Infineon)、超威公司(AMD)等巨头持续加码在大马设厂,造就“投资热潮”。然而,这波“黄金浪潮”多由外资主导,本地企业在生态系统中,多是配套商与服务商,核心主导权仍由外资企业牢牢掌握。

根据陈奕康分析,1980年至2000年间,大马本地直接投资占双电投资比重为25%;在2000至2020年则降至12%。

来到冠病疫情时期到后疫情时期,即2021至2024年更是惨不忍睹,本地投资占比急跌至3%!

换言之,大马双电虽获天量资金注入,但本地企业却未乘势壮大,反而愈发结构性边缘化。

【独家】出口全球前十·集中封装测试   电子电气受困低产业链
陈俊盛

税收应用于研发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同时也是一家国际性的集成组件制造厂——意法(STMicroelectronics)大马副主席兼总经理陈俊盛博士(译音)在研讨会上直言,30、40年前设厂的外资企业,至今仍享有免税优惠。

“老实说,继续靠税务吸引制造型投资,现如今已走到了尽头。”

他主张政府,应将税收用于支持研发计划,包括工资补贴、产学合作与产品开发。

他表示,在过去大马已经批准了很多双电投资,但如今要直击要点,因为在制造生产方面,大马已是无可挑剔。

应由政府主导拉抬

值得注意的是,大马面临的问题并非个案。台湾曾在1990年代制定“国家科技计划”与设立“新竹科学园”,明确以政府力量打造本土龙头。

陈奕康指出,若要真正做出技术突破,政府不仅要“拉外资”,更要“推本地”,包括设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推动本地设备业者扶持计划等,方能构建自主生态。

台湾成功打造台积电(TSMC)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背后除了资金,更关键是政府持续提供研发补助、本地人才回流与大学科研接轨,成三位一体配套。

他表示,大马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方向感,同时需要将现状看成一个警钟,这样才能鞭策进步。

据揭露,2021至2024年期间,大马批准的双电投资总额,高达3190亿令吉,超过前41年总和。

不过陈奕康表示,在这惊人投资中,本地企业的参与比重却持续下滑,若无法建立由本地企业带动的生态主轴,未来则将难以筑稳长期技术优势。

【独家】出口全球前十·集中封装测试   电子电气受困低产业链

仅0.5%人才投入设计创新

人才,一直被视为大马双电发展的“表面强项”,实则隐忧丛生。

每年逾万名工程系相关毕业生投入职场,但根据马来西亚行业协会调查,真正进入设计与研发岗位者不到0.5%,更多毕业生转投银行、电商甚至出国,也不愿进军大马开发领域。

陈俊盛在会上直言:“不是没有人才,是他们没有留下来的理由。”

相比之下,海外给予更高起薪、更有升迁路径及参与全球研发的机会,而本地多数岗位仍停留在生产技术与现场支持,缺乏吸引力。更严重的是,面对“出走”的还包括拥有集成电路设计背景的高阶人才。

他指出,逾半数本地设计人才,目前都在海外工作,回流机会渺茫。反观越南、韩国、台湾等,则透过政府补贴、股权激励和政府实验室制度,成功“抢人又留人”。

相比之下,大马政府应建立“技术回流奖励机制”,针对海外工作5年以上,且愿意回国服务的工程师,给予税务回扣或购屋津贴。

【独家】出口全球前十·集中封装测试   电子电气受困低产业链
韩星水

韩用大规模退税留才

韩星水博士作为韩国可隆工业(Kolon Industries)的高级技术顾问,同时也是韩国3DMaterials公司总执行长,也在会上分享,指韩国透过大规模研发退税机制,促使大批在海外深造的工程博士、技术主管回流参与本土企业转型,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他强调要吸引人才,不能只靠薪资,还要“让工程师有参与改变世界的感觉”。这句话背后所代表的,是对行业长期愿景与研发主权的认同。 

据国行报告指出,72%的双电企业面对“招不到人”的压力,其中35%更指出,由于面对人才短缺问题,进而影响新项目导入。

若企业无法提供足够挑战性与成长展望的岗位,即便人才再多,也只是为他国培养科技精英而已。

如果不加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还可能会减少新投资,导致企业错失新项目,并推迟工业4.0的部署。

大马还在半山  他国已在山顶

世界格局正在剧烈改变,美国法案(CHIPS ACT)、欧盟欧洲晶片法(ECA)、韩国“百兆美元计划”纷纷落地,各国都在围绕国家战略布阵。

大马若不抢搭这一轮全球转移潮,恐怕连“展示间”的角色也会被取代。

国行报告中强调,大马虽拥有“出口多样化、地缘中立”的先天条件,但若无法匹配具技术含量等生产结构,将在先进制造、)用、功率等赛道全面落后。

韩星水强调,真正的转型起点,是“从问题出发开拓研发导向”,而非等待跨国公司(MNC)转移任务。

“我们要提出问题,定义方向,再由大马建立解决配方——这才是技术国家。”

然而,在本次研讨会中,也有声音指出,大马虽在国家战略(NSS)中提出设立先进与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但至今落实细节、资金拨款与本地企业支持力度,也仍未见体系性推进。

中美越抢市场

近年来,越南政府大力补贴封测工厂,加快承接外移订单;中国“去美化”加速本地建厂;美国和欧盟则将人才、晶圆、研发实验室全数拉回本土。大马若继续“等待”,恐连低阶地位也将被瓜分。

国库控股研究副总裁兼国家战略委员会林丽莲(译音)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持人,她总结到,大马在全球双电出口中仍保有一席之地,也持续获得跨国公司青睐。但如果不能从“跟随者”转为“策动者”,推动本地龙头成长、建立完整研发体系、提升人才结构,那么出口规模再大,也难逃边缘化命运。

要成为“创新强国”而非“代工之国”,需要的是一个行业的自我觉醒,也是一整个政策体系的深度重构,且也要有个完整的风险投资框架,去支撑初创公司带动双电领域。

下期预告:能升级大马科技业? 从结构困境走向战略突围

相关新闻

AI
产业链
人工智能
半导体
封装
测试
电子
电气
科技业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