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瑞士越过白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脉,鸟瞰云雾中绿意盎然的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Piemonte)。除了山林花卉,这一抹绿色当中,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农作物。对了,这里盛产一种名为内比奥罗(Nebbiolo)的葡萄。意大利两种大名鼎鼎的葡萄酒,巴罗洛(Barolo)和巴巴莱斯科(Barbaresco)就是用内比奥罗酿造出来的。

皮埃蒙特这片风光明媚的疆域,容得下许多浪漫的遐想。这当然也包括任由黄昏的阳光爬过皮肤的当儿,轻啜一口风格丰满浓郁的巴罗洛。然而,在这份静谧背后,发生过一场葡萄酒纷争。

旧派巴罗洛独特风味
二战之后,身为战败国的意大利穷困辽倒,人民连三餐温饱都成问题了,哪来的闲暇享受葡萄酒的美味呢?

皮埃蒙特原本的葡萄酒酿酒师们也从专业变成业余,日间时间都用来做其它能够赚更多钱谋生的工作,闲暇时间才用来酿酒。因为能用来生产葡萄酒的时间少了,所以他们都希望葡萄酒不管是浸皮、发酵还是陈酿的时间都越长越好,免得影响他们的正职。

这样的方式酿出来的巴罗洛风味复杂优雅。不但具有玫瑰花香、松露、皮革、甘草等香气,且带有高酸度和高单宁的特点。越老越好喝的巴罗洛,还成为许多意大利家庭的传家之宝。
旧派的巴罗洛或许有千般好,但因为要使单宁柔化,葡萄酒装瓶后,人们往往需要等上十几年,才等到酒进入适饮期而开瓶来喝。于是有些消费者会认为旧派巴罗洛很不友好:我知道今年的气候条件很棒,结出来的葡萄很好,但可能等到我死了都喝不到今年的酒。这样的酒对我一点意义都没有!
因为有了这种想法,所以历史催生了新派巴罗洛。

新派巴罗洛崛起
新派巴罗洛模仿法国的酿酒技术。缩短不管是浸皮、发酵的时间,放弃使用几千公升的斯洛维尼亚大橡木桶,而改用225公升的法国小橡木桶陈酿,可以让葡萄酒在短时间内就能从橡木桶汲取到足够的单宁。最重要的是,只需要陈年几年就能让消费者享受到巴罗洛的风味了。
这种追求速度的做法酿出来的巴罗洛,单宁、酸度、复杂度都没有旧派的高,但果味及法国橡木桶典型的咖啡、巧克力、香草等香气则让人觉得平易近人,加上受到酒评家的青睐,新派巴罗洛逐渐窜起。

新旧理念之争
对坚持旧派理念的酒庄来说,新派理念酒庄酿出来的酒根本不能表达当地的风土,为了追求速度抛弃传统所酿的酒,风味也跟原本的不一样了。
新派理念的酒庄则认为,旧派人士没有与时并进,没有考虑过消费者的抱怨。更重要的是,贯彻传统理念需要很多空间放置橡木桶,赚取利润的周期也必须拉长,这都完全不符合经济效益。
水火不容的双方为了维护各自的理念和立场,吵得不可开交。接受媒体采访时,旧派人士公然诋毁新派酿的酒难喝;新派人士则还以颜色,嘲笑旧派酿出来的酒味道像酸涩的皮鞋一样。
旧派代表酿酒大师巴托罗马沙雷洛(Bartolo Mascarello)在手绘酒标上写着“No Barrique, No Berlusconi”(反对橡木桶,反对政治人物贝卢斯科尼)的标语。新派则成立一个专门对抗旧派人士的组织–“巴罗洛之声”。

从对抗到共存新时代
眼见双方越演越烈,最后受伤的肯定是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于是意大利的产区协会出面调停。后来,双方终于达成“停火”协议。大家都觉得赚钱才是硬道理。之后不管新派还是旧派,酒酿好之后,你卖你的,我卖我的。
毫无疑问的是,内比奥罗依旧是那个优质的葡萄品种。尽管新派巴罗洛柔化的丹宁和酸度,更让人容易接受,但旧派巴罗洛陈年后的复杂结构与丰富风味,又让许多爱好者特别追捧,可说各有拥趸。

中间派酒庄
令人欣慰的是,除了旧派和新派之外,当地也有一些属于中间派的酒庄,结合双方所长,不断试图创造出同时具备双方优点的巴罗洛。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当然乐于看见巴罗洛多样化的局面。应该被淘汰的,不是酿酒风格,而是酒质低劣的酒庄。管它旧派、新派还是中间派,只要酿得出好酒的都值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