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电商新规宜宽容/曾志涛

- 文 +
250705 曾志涛

原定于6月24日强制执行的《2024年电子贸易交易消费者保护条例》(CPETTR 2024),已被宣布暂缓实施,直到另行通知。

这项条例原本要求我国所有平台上的商品标题与说明,必须以书写,同时公开卖家资料,并为特定商品上传认证文件。

消息一出,圈哗然,不少小商家陷入措手不及。如今政策喊停,固然令人松一口气,但并不代表问题已解决。

语文政策本是国家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推行国文亦属应有之义。然而,当这份理想以强制执行的形式施加于数十万中小卖家,特别是在时间仓促、软硬设施不足、刑法严苛的情况下,恐怕只会造成反感与抵触。

愿意延迟新规执行,显示其意识到民间反弹,这是值得肯定的一步。但下一步该如何走,仍是关键。

保障不应矫枉过正

大多数卖家其实并非拥有人手与资源充足的公司,而是夫妻档、小微企业、甚至是全职照顾家庭的妈妈们,靠着网购平台贴补收入。

新规突然间要求为每一件商品翻译说明,并确保语法正确、排版整洁、内容合法,老实说是一项巨大的行政与心理负担。

况且,部分产品还需提供卫生部或马来西亚标准局的认证,程序复杂,成本也不菲。消费者权益当然值得被保障,但保障的方式不应矫枉过正。

此外,新规的处罚限额亦令人咋舌。个人初犯可被罚款高达5万令吉,或监禁3年;公司则面临更高罚金。

这种一刀切的执法逻辑,并未考虑到平台上卖家背景各异,知识水平与能力的多元性。若商家错漏或忘了补上一句说明也构成违法,恐怕只会造成寒蝉效应,让许多原本就在边缘挣扎的小商家考虑退场。

必须承认,马来西亚是一个多语社会,消费者早已习惯中文、英文、交错的购物环境。

真正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往往是图片清晰、说明准确、评价可信,而非语文本身。若只是表面上强制说明,却未提升信息质量,那又有何意义?

推广语文不能靠罚单

新规的延后,正好是一个反思与修正的机会。笔者认为,政府可以采用更具包容性的做法,例如设立3至6个月的缓冲期,让商家有充足时间调整;提供免费标准化商品描述模板,降低语文门槛;与平台合作开发自动翻译工具,鼓励逐步转换;对于销售量小、资源有限的微型卖家,给予简化豁免机制。

当然,我们并非反对政策的出发点。是国文,值得被尊重与使用。

但语文的推广,不能靠一纸命令或一张罚单去完成,而是要让人民自愿使用与感受到被尊重。这份心理认同,远比法律条文更有力量与温度。

平台应趁此空档期,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展开更深层次对话,拟定更周全的执行机制。

唯有从的角度出发,将心比心,方能制定出既不失原则,更具包容性,又能落地执行的政策。

相关新闻

内贸部
曾志涛
电商
马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