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半世纪的不公/萧婉思博士

- 文 +
250705 萧婉思博士

也许有,但那希望从来不是自动降临,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正视不公,勇敢改变。

如果你和我一样,身为一名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的非土著,经历过这片土地上“制度性不公”的日常,也许你会理解,这不是一时的怨怼,而是多年的疲惫。

半世纪前,政府为了扶助土著,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其涵盖范围极广,土著和非土著几乎在衣食住行各层面都长期受到不同待遇,而作为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高等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失去一整个世代

每年录取总引发争议。今年如往常般,不满的声音再次占据媒体版面。非土著学生即使成绩优异,也可能因为“种族”而被拒之门外;反之,土著学生即使成绩中等,也能顺利进入国家重点,甚至热门科系。

我们都心知肚明:以种族为基础的对国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但能怎么办?这是一个即使我们用力大喊,也难以撼动的事实。

此政策之影响,远不止于“教育公平”这么简单。它逐步驱赶了大量优秀非土著学生远走海外。他们不是不爱国,而是无法再相信一个不断用制度边缘化他们的国家。

我国失去的不是一小群精英,而是一整个世代的创造力、反思力和改革意志。

而人才流失,并非孤立现象。即使政府积极招商引资也无补于事,因为国家机器早已习惯由庸才维持表面秩序,真正愿意质疑与思考的人,不是沉默,就是被排除。

一个不公平的制度不只会伤害个体,更深刻地撕裂国民团结,拖慢社会发展,最终使整个国家陷入停滞。马来西亚正一步步走在这条路上。

去年,一位英国朋友来访,问起马来西亚录取制度。我尝试解释复杂的考试制度与族群配额,她听完之后愣住了,只问了一句:“那你们如何公平进入?”

我答不上来,因为这制度,本质上就不是为了公平而设计的。

需务实寻找出路

或许是时候,华人选民必须更清醒地思考:我们是否还要继续把希望寄托在以族群为基础的政党上?几十年来,现实已一再证明,华人政党在现有政治结构下,难以真正为非土著争取到制度上的公平。

情感上的认同值得尊重,但在当前的格局里,我们更需要务实地寻找出路。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位具有远见、道德勇气与包容精神的马来领导者。唯有来自主流群体内部的改革者,才有可能打破这套延续半世纪的制度结构,引领国家走向公平与多元的未来。

这不是否认自身群体的需求,而是明白,唯有真正跨越族群的治理,才可能让全体国民都得到保障。这不是放弃自我,而是看清现实;不是否定过去的努力,而是要问:如果继续走同一条路,未来会有所不同吗?

马来西亚是否还有希望?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如果有一天,出现一位真正贤明的马来领袖,愿意带头打破这场持续半世纪的不公制度,也许这个国家,还有一丝希望。

那一天何时到来,仍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直到那一天来临前,请允许我对这个国家保留怀疑。

相关新闻

固打制
大学
萧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