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从制面人开始认识福州面

- 文 +

报道/摄影 | 曾譓频

一碗碗新村人最熟悉的面食,而守护者则是,整整守了四代之久。

如今,的第四代传人像一座桥梁,坚守家族事业,介绍外地人来新村吃面,同时研发新品牌“喜多士”干拌面给外地的游子解乡愁。

爱大华新村
无论是当年学校后门的面摊,还是大树下的面摊,或是新村屋里的面摊,回到新村或路径此地,怎能不去坐下吃一碗福州面呢?

,最日常也是最真实的起点。

人们换食的习惯可说一再改变,然而新村的面档始终兴旺不减,面锅水处处可见。面摊不需特地奔赴才吃得,骑着摩哆遛个弯,随地可食面。

包扁肉
面厂第三代老板送面来档口,老板则在包扁肉,他们是老同学也是生意伙伴,聊的是日常,过的是新村生活。而新村人都知道这家面档从学校后门搬到住家,前几年老板还差点丢失性命,今早还可以吃口扁肉吃碗福州面是彼此最珍惜的日常。

随着觅食几家面摊后,意外发现往日难以咽喉的黑黑面,淋上卤辣汤汁,再加点蒜醋调味,味道甚为惊人。天啊!猪油的香气、叻沙的辣、卤汁的黏稠与蒜醋的酸辣,简单食材的融合意外撞出好味道,面条更顺喉了,味道更多层,这回狠狠打碎了当年我对那碗黑黑面的刻板印象。

人啊,总有办法在家常的食物里创造最合适自己的味道,而新村的味道还是得让新村当地人引领,方能摸索出不同的吃法,品尝不同的美味。

扁肉
扁肉不是云吞,也不是饺子,馅料较为少,面皮较为宽长,形状较小。村民常以一碗扁肉与福州丸和鱼丸配搭口感较干的干盘。

新村人引领当地美食

“你要清汤?叻沙?卤?还是卤辣?”面档老板语速十分快,卖面动作更是利落,我还未反应过来,她已为我做主——卤辣。

在渔村常看见卤面配咖喱料,在槟城则吃过福建卤面,可是“卤辣”则是首次听见。

卤辣汤
卤辣汤的福州细面里有笋干,这也是独特味道来源。

卤辣,亦是叻沙和卤汁、叻沙鱼肉和笋条,只配搭

身旁没有一位食客选粿条、米粉或黄面,大家似乎约定俗成了,只有。以往只在北马吃到福建味的福建卤或咖喱卤,然而是个福州村,这里只坚持福州味。而早上那盘干干黑黑的面,也是,当地人称之为“干盘”。

兰花面贸易
兰花面贸易是当地主要的面食批发商,自家产干盘面细面、炒煮面的黄面,熟食档用的大碌面,扁肉的皮儿,还有烘干后云吞皮也是当地的家常面食。图上挂的是面和云吞皮。

卤辣的主角

早上那份干盘与下午这碗卤辣面,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味道和层次。卤辣带来的是味蕾的惊讶,原来叻沙与卤汁是可以成为“好朋友”,完全没有违和感,况且汤汁里有鱼肉夹带着笋条,口感极为丰富。

笋条这食材啊,再低调还是会让食客发掘它,它的味道是独特的,无法被取代,虽说味道重一些,却不比螺蛳粉般夸张,可称作是独特、重味、爽脆,还带点咬劲。

炒煮面
炒煮面,先是炒,才是煮,大火喉“锅气”直接影响福州黄面的口感。

其实,这碗卤辣的主角该是吸取着卤辣的汤汁,面本身没有碱水味,任凭卤汁和叻沙在舌尖上来一场味蕾争夺大赛。无论是叻沙汤,还是卤汁,乃是笋干都在的衬托下完美体现出最原始的味道。

这碗卤辣面下肚后,猛然惊觉早上干盘也是,可是怎么感觉差那么多?这疑惑还未解开,新村朋友带我前往另一家熟食档吃炒煮面。

擀面
从手擀面,到机器产面,他们四代坚持每天新鲜出面。

为何叫炒煮面?

炒面,就是炒面啊!煮面,就是煮面啊!为何叫炒煮面呢?

熟食档的老板娘用行动解释了一碗炒煮面。首先,她把肉片、青菜、鱼片、鲜虾和鸡蛋放到热锅快炒一遍,再抓一大把往大锅里与作料一起翻炒,接着以黑酱油、酱油、胡椒粉调味,大锅里迅速翻炒油烟直冒,十足的“锅气”。

福州面
同样一家工厂,同样一包福州面,经过不同年代的传人,在一个面积不大的爱大华新村里发扬光大。

炒,好了。接着,煮。

只见老板娘 把一碗水给倒入锅里,“熄灭”了锅气,让浸泡在料与汤水里约2分钟,当中并不像滑蛋河需要加入勾芡调汁,只是稍微调味。当吸取部分汤汁后,最后与作料一起倒入碗里,一大碗热腾腾的炒煮面完成。

蛋燕
爱大华的阳光快穿透了这面条,这是福州独有的面食——蛋燕,也是这趟觅食之旅最大的遗憾。或许遗憾是再次前往新村觅食的动力呢?

同是,早上是干盘,中午是卤辣,最后是炒煮面。早上的干盘和卤辣面条较为细幼,适合干捞和煮汤,不宜大火炒。而炒煮面相较于干盘面和卤辣的面更粗,但是比大碌面和黄面更细。

3种面食同为,福州味,福州特色,在新村天天都见面。

若想深入了解人最熟悉的面条,当然得跟着到“”工厂了解其制作过程,方知差异之处和人食面的精神。

福州面
不是高级料理,也不是网红打卡,而是最简单最纯粹的干拌,这是新村人早上没吃浑身就不对劲的那碗面。

从兰花贸易面厂

到喜士多干拌面

多年后重返新村觅食带着记者蹲守在清晨面厂体验制面过程,再带着记者穿梭于新村送面和吃面去。果然,认识真的得从制面人开始。

第四代传人,从小在面粉堆里长大的新村孩子,从小陪父亲走遍新村里的面档。他陪伴着面厂从巴刹搬迁到附近的工厂,他看着第二代坐在木头上擀面,直到父亲引进了制面的机器。

“我们家面条坚持天天早上新鲜制作,只有华人农历新年休息一两天,这是我们家跟新村人之间的承诺。”吃面要趁早,做面要起早。

不添加防腐剂

每天清晨5点,面厂开始打第一轮的,倒入不同牌子和份量的面粉到机器里,再搅和成面皮,每一层面皮需要撒上少许的面粉确保软硬程度后再放入机器里打成细面,直接称重量包装,这是干盘所用的

炒煮面所用的则是另一种面条,制作过程更多步骤,十分耗费人力和时间。前半部的制作过程和干盘细面一样,但是多了调色、煮面、醒面和散热,而面条较为粗,口感较为硬实。

清晨5点的面条制作好后,先发面给新村各家面档的老板,7点第二轮的面条则是供应餐厅、café和散客的需求。面厂在巴刹附近,居民习惯了买菜后也亲自到面厂买新鲜面条。

疫情改变营销方式

无论是干盘的细面或是炒煮面的黄面的制作过程,坚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这也是为什么常挂在嘴边“我们是天天见面”啊!由于没添加防腐剂,新鲜是他们家招牌,时间和距离也成为他们最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只能售卖给新村的食客,最远则是送到实兆远。

这个挑战在行动管控令期间简直是雪上加霜。新村居民无法出门吃面,面摊无法正常卖面,家庭主妇不敢出门买面,游子无法回家乡吃面,每日新鲜出厂的面条差点成了无人问津的食材。这时候的人们都在找干粮,而不是干盘。怎么办呢?

“那就做方便面干盘吧!”

改良面条储存更久

在最艰难的时刻,研发了“喜多士”品牌,他把的细面,改良成可储存较久,并运输到城市里的方便面,至少困在城市的游子可以吃面解乡愁。工厂开不了,那就开直播,世豪在直播里教大家煮面,如何用最简单的3分钟做出熟悉的干盘味。

如今疫情结束,“喜多士”干拌面代表新村争取了霹雳州新村好品的认证,仿佛给他们一家安慰,总算度过了寒冬艰辛时刻,而第四代也开创了另一条新出路。

福州黄面
福州黄面,也是炒煮面使用的面条需要经过汆汤和散热才能进行包装。李世豪在大风扇旁将煮好的黄面散热,母亲再帮忙称重包装。

是惊喜也是遗憾

蛋燕,原是福州家里的一道家常面食,用薯粉和面粉搅和后加鸡蛋。然而过程十分耗时,也没有工厂制作这种面条,只有一些面档小贩愿意抽时间自制蛋燕。

带着记者坐摩托车到新村拜访各家面档时,也探问蛋燕的出没。原来的花园里有位面档卖蛋燕,真是发现大宝藏了!味道如同记忆里的,比雪隆板面软而Q弹,面身薄仿佛可穿透的阳光呢!

“请你吃就好啊!别宣传,别拍照,别采访,这个蛋燕啊!很多工啊!”老板坚持只请吃一碗蛋燕,不让采访或宣传。

有得食,没得看

这家蛋燕的味道真的好,哀求老板数次后,依然得到同样的回应,像只丧家犬低头嗅其他面档去。或许找到下一家可目睹蛋燕的制作过程呢?

还未入午时,终于找到另一家面档,老板也只剩下少许的蛋燕可再煮一碗,若要看亲眼目睹制作过程得预约其他时间,并且是在收档后。

两家的蛋燕口感截然不同,香味也不同,想必做法也有差异之处,看来家家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啊!

有得食,没得看,成为这趟觅食之旅的遗憾。

下期预告:

霹雳新村Fun Dine不是高级餐厅里的Fine Dine,更不是厨房里的高级食材。名厨脱下围裙,走入霹雳州各新村,搜罗当地平凡的食材,带它们离开新村去城市玩一圈。

相关新闻

兰花面贸易
李世豪
爱大华
福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