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从印尼到北京到香港 身分认同与离散史诗/史柳艺

- 文 +

报道:

资深出版新书,描述父辈从回到中国,再选择安居,迁徙过程除了地理变迁,也是身分重塑,是离散沧桑的史诗。

作为生于、长于华侨后代,资深、现任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关处长在新作《从彼岛到此岛∶华侨的离散故事》中,详叙家族三代华侨的身分认同与离散沧桑。

从长辈们1950年代放弃护照、孤身回到祖国的青春奋斗史,再到改革开放后辗转、重启人生的漫长迁徙过程,通过大量的调查采访,发现离散的本质不是失去乡土,而是在人口流动中重构精神家园,家在哪里,乡土就在哪里。

从印尼到北京到香港 身分认同与离散史诗/史柳艺
张宏艳

在全球化时代,交通越加便利、互联网越加发达,东南亚新一代华侨也不知不觉成为了新“世界公民”,重塑了人口迁徙离散历史,这又与老一代华侨历经艰辛的离散经历形成明显差异。

》专访,探寻全球化背景下新老华侨的离散经历与身分认同差异,以下为采访摘要: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哪一段家族成员的归国经历或细节让你特别震撼?

张:其实写这本书我挺惭愧的,光是动笔就花了10年,可心里琢磨这事快30年了。最早的触动来自16岁,我始终不解,为什么那么小的孩子会被独自送往异国?后来发现这并非个例:我母亲16岁回中国,叔公12岁,舅舅15岁,大量华侨家庭的孩子在中学年纪就漂洋过海回到中国。

最震撼的是,当时与中国没有邦交,孩子们要放弃护照,意味着“一去不知归期”,但父母仍执意送他们回国。

这种“一往无前”的决心,至今让我感慨。我访问过的华侨,回国年龄大多在中学阶段。

他们中很多人在生活优渥,家里讲中文、请华侨保姆,却在青春期毅然踏上归途。放弃护照的那一刻,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不仅是地理的迁徙,更是身分的重塑。

你认为支撑华侨在不同环境中坚持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张:他们回国后面对的现实与想像落差极大。在,华侨家庭普遍讲中文、上华校,语言混杂福建话、语和普通话,形成独特口音。

回国后,这种“非纯正”的中文反而成为隔阂,让他们被视为“异类”。融入主流社会的挣扎,贯穿了他们的迁徙史。我认为精神力量源于“选择的担当”。

许多年轻人为回国与父母闹翻,当现实与理想冲突时,他们没有逃避。

比如我父亲念医科,到后因学位不被认可只能做推销员,却坚持念夜校学英文。这种“既然选择就直面挑战”的韧性,是那一代人的共同特质。他们不是被动接受命运,而是主动在逆境中寻找出路。

书中记叙人物的方式为何采用离散片段式结构,而非线性叙事?

张:这是刻意的设计。如果按每个人的经历从头讲到尾,难免重复“—中国—”的相似轨迹。

我采访了太多人,发现他们的故事都沿着“出国—回国—再迁徙”的曲线展开,若线性书写会让读者疲惫。最终我决定用“地理切片”:先讲为何离开,再讲中国如何适应,最后讲如何扎根。

这种结构暗合“离散”主题——他们的人生本就是支离破碎的迁徙史。更重要的是,离散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身分的撕裂与重组。

身分认同是流动的光谱

作为第二代华侨,你如何理解“乡土”的情感寄托?你认同自己是哪里人?

张:作为在出生、长大、日本留学的第二代,我更认同自己是“人”。

我们这代人的朋友圈、家庭都扎根,融入社会的过程更自然。

我能分辨语、福建话、普通话混合的广东话,那是老华侨的声音印记,但我的生活圈又完全融入,像一个文化中间人。

这种双重性让我理解:身分认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流动的光谱。现在有几十万华侨后代,他们像我一样,平时是普通上班族,只有在特定场合才显露身分。

有趣的是,我身边许多朋友也是华侨后代,平时像“隐形人”,直到我写书才相认,这种“隐性存在”本身,就是离散的当代注脚。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离散”状态与老一辈华侨有何不同?

张:最大的区别是“确定性”。现在年轻人留学移民,大多清楚未来规划,一张机票就能回国;但老一辈的离散是“破釜沉舟”。

我母亲16岁回国时,罗湖关口的离别就有“生离死别”的味道,而现在深港通勤不过“几个地铁站”的距离。这种变化不仅是地理的,更是心态的。

老一辈迁徙时,信息闭塞,对目的地一无所知,去时甚至不知道英国殖民地的规则;现在年轻人迁徙前,能通过互联网掌握所有信息。

前者带着悲壮感,后者更像“世界公民”的主动选择。比如我父亲晚年去,已能从容往返,而他年轻时从回国,却是“单行道”式的冒险。

因排华被动迁徙

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看待东南亚新老华侨身分认同的变化情况?

张:新一代华侨更倾向“全球化生存”。我在的亲人会让孩子去新加坡、英国留学,生意网络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生活圈是跨国界的。

他们不再纠结“我是谁”,而是以“家”为圆心构建身分,只要家人在一起,心就能安定。这让我想起1998年排华事件。

当时一些华侨遭受袭击,却选择留下,因为“根”仍在那里。

而老一辈华侨面对排华时,更多是被动迁徙;现在的年轻人则主动布局,将身分分散在不同地域。

这种从“落叶归根”到“随遇而安”的转变,本质是对“乡土”的重新定义:真正的根,不在地理座标,而在血脉记忆的延续中。

逆境求存的韧性

书中为何较少提及1998年的排华事件?

张:书中主要聚焦1950年代回国的华侨,1998年时他们多已在定居。

在当地的华侨虽然经历过排华,但还选择留在,继续生活。

那段历史对他们是沉痛的,考虑到他们仍在当地生存,细节不便过多书写。

更重要的是,上一辈人面对苦难时的态度让我震撼:他们很少抱怨,而是默默寻找出路。

我父亲到后,即便学位不被认可,仍踏实做推销员养家。这种“逆境中求存”的韧性,比苦难本身更值得书写。

张宏艳
张宏艳

小档案

1970年2月生于,长于,资深传媒人。父母为华侨。
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毕业,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政治学硕士。曾任有线电视新闻台总主播,在总商会任会务发展总监,在医院管理局任传媒及公共关系高级经理,现任中文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处长。
著有《从彼岛到此岛:华侨的离散故事》、《再见女主播:离开是为了回来的风景》、译著《金子的战争 — 一个日本老兵的中国战场记忆》、编著《一人一故事:新闻人的心声细语》等。

新闻来源:

相关新闻

亚洲周刊
北京
印尼
史柳艺
媒体人
张宏艳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