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筹办军事阅兵式,试图以强硬姿态向国内外宣示权力时,七国集团(G7)领袖却在加拿大洛矶山脉间召开高峰会,并罕见地不发表联合公报。
这一南北两地的强烈对比,不仅是形式上的差异,更折射出西方世界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深层裂痕。
对马来西亚而言,这场远方的“沉默与鼓声”,其意义并不遥远。
我国一方面与欧美维持长期经贸与安全合作,另一方面也在东亚与中东议题中积极参与多边协商。

须重新评估潜在风险
在全球秩序动荡不定的今日,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估“特朗普式多边主义”所带来的新现实与潜在风险。
美国虽为全球军事强国,但历来甚少仿效苏联式的大规模阅兵。
特朗普却打破惯例,以美国陆军成立250周年为名,推动具象征意义的军力展示,并频繁在军营、机场发表充满政治意味的演讲,把军事仪式纳入“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叙事的一部分。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对G7共识机制的冷淡。他不仅不再推动联合声明,也公开表达对传统盟友的质疑。
这种“重象征、轻制度”的做法,令G7这个原本以合议机制为核心的西方协调平台,逐渐丧失其实质意义。
这不只是外交风格的变化,而是国际政治逻辑演化的缩影——当象征凌驾协议、个人意志超越制度安排,全球治理架构便陷入被边缘化的危险。
在G7会议尚未结束时,特朗普即高调在社交媒体宣布“中东和平指日可待”,并提出让俄罗斯总统普丁参与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调停。
不宜盲目追随大国节奏
这类节奏急促、带有强人色彩的言论虽博得眼球,却也令人忧虑:若进展不如预期,美国是否又将迅速撤出,留下不稳定的地缘真空?
这对马来西亚而言,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挑战。我国处于多重地缘轴线交汇之处,深知国际合作无法靠几句高调言论成事,而是仰赖长期积累、制度建设与多方妥协。
在如此局势中,我们不宜盲目追随大国节奏,更不可陷入“你站哪一边”的二元思维。
恰恰相反,马来西亚应坚定推动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机制,积极参与南南合作与联合国平台,借助多边力量稳住战略纵深。
在全球局势频繁变动、主要强权“翻桌”风险不减之下,我国尤须提升自主外交的判断力与执行力。
我们不应高估特朗普的个人影响力,但也不能低估美国外交结构的转型趋势。
唯有在不确定性中确立自己的节奏与立场,马来西亚才能稳步前行,持续发挥在区域与国际间的桥梁角色。
作者:陈万诚(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