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逸山博士(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上周慨叹自己向来喜欢光顾的美式墨西哥餐厅的餐点价格,数月不见高涨逾两成多,其实主要也是要带出几个重点。
其一,当然是官方所公布的宏观通货膨胀数据,与老百姓们天天在过生活时所经历的商品价格高涨,是截然不同的,否则就不会有关当局不断尝试安抚消费者的钱不够用情绪,而来自民间的反弹却又难以平静下来。
小商家们生意难做,打工仔们收入不高,恰恰开支又高,那又如何是好?

其二,正所谓经济学可说是一门大众经济学,这“生意难做”的哀鸿遍地,却又会在受影响的商家里,产生至少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种是所谓的马死落地行,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律”,生意不好时,就把商品的价格进一步往下调,力求因此而得以薄利多销,设法把至少生意量再次做大起来。
当然,如果走向极端,这种斗价格看谁低的做法,也会导致恶性的竞争,造成如近年来的潮词“卷”的现象,看谁得以以更低的价格坚持到最久,让竞争者们都纷纷不支倒下后赫然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到时再来磨刀霍霍,把别无选择的消费者们拿来“砍”。
逆市涨价吸引豪客
这种可谓走长线的投机式降价,最终对于消费者的权益,也还是负面的。此所以大多国家都有反垄断法,或如本地般的竞争委员会。
但此类的机构,坦白说也多是更为重视宏观的竞争调控,如某重型工业或高科技行业里是否有着足够的竞争等,恰恰很讽刺的很少会有涉及到最贴近民生的餐饮等行业。
当然,“生意难做”也会产生另外一种可说是相反的反应,个别商家考虑到这样下去看来生意也做不长了,不如也投机式地不是降价,反而是涨价来在被逼结束营业前得以大捞一笔。
然而,大家也许会问,这样不是进一步赶客,加速了这盘生意的执笠吗?
那倒未必,因为在本地以至本区域,却也还有另一个也是令人担忧的社会经济现象,即所谓财富鸿沟的越拉越宽,即在普通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低的同时,有钱人的消费能力却是越来越高的。
而顾名思义,有钱人当然要买的是高端——至少在价格上显示是高端,质量则另当别论,各自保重——的商品。
普通人自求多福
这一点在冠病疫情期间就充分暴露出来。据卖车界友人披露,在当时的行动管制令底下,有车都难以周围浪,所以相对必须对生活开支精打细算的小市民,压根儿就没打算买新车或换车,所以低档车的销量相对很差。
但高档车就不同了,销路不降反升,因为许多有钱人觉得这世界都要末日了,有钱还不赶快乘还活着时来享受,所以纷纷买了贵车来满足虚荣心,就算摆在车库里来闭门鉴赏也很爽啊!
就算开上路去浪,换来个罚款也没所谓啊,反正有的是钱!
所以,就算餐厅价格高涨,只要包装成档次的提升,那么反而是会捞取到高端的生意的。
涨价降价,各出奇招来苟且偷生以至异军突起,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只是作为待割韭菜的普通人,那就只好自求多福,没得解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