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日起,销售与服务税(SST)扩大征税范围,涵盖多个原本豁免的服务领域,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此前曾一再强调,销售与服务税只对高消费阶层使用的物品和服务征税,低收入群体将不受影响。然而,现实的执行与政府最初的承诺之间,出现了不小的落差。
去年首相曾举例指出牛油果、三文鱼等属奢侈品而应课税,然而这类食材在马来西亚的中产及以下阶层中也早已普及化。
此次销售与服务税扩大征税,竟一度包括苹果与橙等常见水果,引发了舆论更大的质疑。水果素来被视为健康生活所需,是低中收入者获得天然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将其纳入课税范畴,不啻于打击基本民生。

税务系统力不从心
政府虽最终对部分项目作出调整,但民众疑问并未因之而平息。一方面,销售与服务税政策执行初期的混乱、信息不透明,突显税务系统在应对复杂消费结构时的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若课税标准从“奢侈品”转向“进口品”,则销售与服务税的角色已悄然从“调节收入差距”转向“进口抑制”,其政策意图与财政工具的原旨出现扭曲。
与此同时,对于是否恢复消费税(GST),政府态度则坚定拒绝,理由是国民收入尚未达标,时机未到。
首相提出,推行消费税前,人民月收入应达至少4000令吉。然而消费税作为间接税,并非根据收入多寡征收,反而因其结构广泛、征收稳定,在多个国家已被视为更系统、透明的税收制度。
若收入水平为门槛,是否也应相应调降税率(如3%)与启动门槛,以达成渐进性施行的可能性?政府未作进一步解释,留下理解断层。
回顾消费税的被废除,背后核心并非税制本身,而在于执行机制的失败。尤其是进项税退还延宕严重,不少商家长期面临现金流紧张困境,税务局又缺乏高效回应机制,最终造成广泛民怨。
未同步履行退税义务
政府固然享受了税收增长带来的好处,但未同步履行退税义务,导致制度信用流失,连带政治成本沉重。
相比之下,当前销售与服务税虽在形式上较为简化,但扩大征税范围后,政策实施中的随意性与解释不一,再次反映政府部门在制度操作层面的薄弱。
征税本是国家财政的正当权力,但若因行政执行不力而影响民生,税负就不再具有合理性。
必须指出,民众不是反对缴税,而是反对不透明、不公平、不系统的税制。如果政府在政策前期无法清晰传达、征询意见,又在执行时频繁“U转”,势必打击税制公信力。
此时此刻,社会对消费税的部分“怀念”,实乃建立在现实困境之上的心理对照反应。正如一些人怀念在野时敢言敢怒的行动党,是对现时缺乏制衡的无力回应。历史无法倒流,我们也无需一味否定过去制度,但更不能容忍当下政府在政策执行上重蹈覆辙。
国家财政需要健全制度,人民亦应有明确预期。无论税制为何,其核心在于政策目标清晰、执行机制可靠、公平原则不失。若政府一再在执行层面失分,再合理的制度也难获民意支持;再善意的政策,也将因落实乖离而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