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7月多项措施开跑的担忧/南洋社论

- 文 +

本月开始实施的新政策及新措施方落实3天,市场各界正开始适应与检视,它会不会形成国人最担忧的涨价潮尚未有定论,或者说未有明显案例,因此民众的焦虑仍挂在心头。

同步落实的新措施包括的实施、收费率机制调整、医疗法令修正、外国注册车辆入境以及公共交通服务的管理等。这一切的调整与修正,对于民众的刻板印象来说,就是会造成各行各业的成本加重,到最后这些压力都会转移到老百姓的肩膀,这是不变的市场规律。

纵然政府强调新政策及措施旨在提高国家财政治理效率、减轻人民负担,并推动国家公共服务现代化,但是每天努力工作应付家庭衣食住行开销的老百姓,对政府的最基本要求,仍是“先让我们减轻生活负担”,再来说“推动国家公共服务现代化”,人们如果吃得不够饱,哪还有力气“推动国家”呢?

7月多项措施开跑的担忧 社论

一种政策影响百种人

财政部较早前宣布,政府从7月起针对性地调整销售税税率,并扩大服务税的征收范围,不过必需品的销售税税率将维持不变,只是部分商品将根据种类被征收5或10%的销售税。

在服务税方面,征税范围扩大至6项新服务,包括建筑服务、金融服务、私人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租赁或出租服务,以及美容服务,并指这项改革旨在提高税收系统的全面性,同时强化税务公平。

但是基于社会阶层的复杂性与个人生活要求和习性的不同,大部分份受到税率调整的项目和种类都有受到影响的各阶层人士提出异议,一种米养百种人,一种政策也影响到百种人,说明各人的生活方式与条件都不一样。

当然,当局可以说“岂能尽如人意”,每一个项目都必须有一个分水岭,一刀分界,但既然它是涉及全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甚至是直接影响到生活品质了,政府再拖延一年半载,再研究出更好的方案实行,理应没有很大难度。

再说,其中的分类也未必100%准确,必有不完善的灰色地带,到时产生惩戒或上诉争议,都会造成市场的噪音与麻烦,也会让外国投资者留下不良印象。

设试行期较正改善

其实,基于这一次属于多样性的政策调整,当局与老百姓一样属于“初哥”,不妨在不同的措施设定合理的试行期,一来在检视到其中相对明显的异状时,可即时较正甚至U转至原有规定,二来看到运作顺畅且达到双赢迹象的措施,也可作为改善其他政策的范本,这是有用的科学验证。

如果一味只是一条政策走到底,条条政策不改道,就算让市场与民众撞墙,也坚持新措施“提高财政治理效率、减轻人民负担,并推动国家公共服务现代化”,那就是坚持把国人当成“白老鼠”的官僚心态,很不“昌明”。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坚决新措施照政府计划在7月落实时,曾说政府敢作艰难决定,不怕挨骂,自有他的把握与用心良苦,但是老百姓并没有这么复杂,他们担惊受怕的只是深恐物价变高,钱包变薄,薪资调整追不到,才会在7月份这一轮多领域的税务调整“杞人忧天”,万一是真的,怎办?

举例来说,平时少吃进口橙和苹果的老百姓,没加税就与他无关,但是的小调整,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有形负担;而且扩大征税范围至建筑服务、金融服务、私人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租赁和出租服务,也是涉及每一人。

事实上,新政策根本是一个明打明的引起市场涨价通知,政府说可“强化税务公平”,似乎7月份开始,对老百姓单方面涨价的新措施。官方的新说法变成了“税务公平”,不知有多少人的心能平?

相关新闻

SST
南洋社论
电子发票
电费
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