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个月,马来西亚政府推出的几项政策可以说是“推出后转弯、转弯后暂停”,企业主、打工族,甚至市场投资者,都被弄到一头雾水。
先是电子发票。原本说7月强制实施,凡是年营业额超过15万令吉的企业都必须跟上数码转型步伐。
很多中小企业赶紧升级系统,请软件公司对接,还派人去上课。
结果6月突然宣布,强制门槛改成50万令吉,原本需要准备的公司瞬间“被豁免”。
再来看雇佣合同印花税。今年5月,政府突然宣布所有员工合约都要盖章缴税,否则合同无效,不能用来打官司。人事部门顿时炸锅,不少企业加班处理、找律师确认流程。
谁知道到了6月,政策又“放软”:2025年才开始收税,而且2026年才全面执行。
前面几周的折腾,到底值不值得?
电商平台马来文标签也差不多。原定6月24日执行,结果一天内又“暂缓”,没有明确的新日期。商家急着翻译产品、改文案、改后台系统,做了白工。

最后是津贴煤气。5月政府说,小贩不能再用RM26的黄桶煤气,要换成RM70的商业用紫色煤气,每月还不能超过三桶,多了还要申请许可。这政策一出,小贩大喊吃不消,煮一盘炒粿条都不划算了。
结果6月,政府说可以继续用黄桶,只要不超过三桶、有发票就好,还说执法暂缓。
这些政策有没有道理?
可能有。但问题是,你在宣布前,有没有跟行业对话?有没有做足准备?有没有给大家缓冲期?
成本增加信心减少
表面看,政府好像在“体恤民情”,但对企业而言,最大的伤害是不确定性成本。电子发票系统升级的钱花了,印花税流程跑了,电商改文案改了,煤气合约签了……这些投入完全无法追回。下一次政府再推新政策,谁还敢第一个响应?是不是大家都要等到最后一刻,看看会不会又改?
更别说,这些反复也影响到经济本身。
当政策不停转弯,企业开始采取观望态度,延后投资、冻结招聘、压缩营运。这些行动虽然表面无声,但对经济成长的累积影响很大。你说要推动数码经济,要吸引外资,可是政策连基本稳定性都不够,别人又怎么放心长期投入?
股市怎么看?
投资者最怕的,不是坏消息,而是不确定性。
政策反复,让企业估不准成本,投资者估不准利润,股市自然波动剧烈。本地投资者纷纷观望,资金暂时不敢动。
更关键的是,外资也在看,也在怕。
更重要的是,外资也被吓到了。
你想吸引外国投资者进军高科技、绿色产业,但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政策方向模糊、说变就变的市场,怎么敢投入大笔资金?
外资最看重的,就是政策的可预测性和执行力。一旦觉得“这里太多变数”,资金只会流向更稳定的国家。
你可以问自己:我们真的要靠“运气”和“短期口号”来吸引外资,还是要用稳定、清晰、专业的制度打动人心?
结语:规则重于速度
我们不是反对改革,也不是唱衰国家。
但改革如果缺乏节奏、缺乏规划,带来的只有焦虑和不信任。
政策可以调整,但要有方向感;法规可以更新,但要有执行力。朝令夕改,只会让企业更保守、投资更审慎、人民更无助。
政策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契约。
试问:如果连这个契约都反复无常,我们的经济基础,又怎么稳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