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中国科技突围长征路漫漫

- 文 +

作者:陈国祥

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措施持续,逼迫中国利用自身举国体制优势进行突破和解围,寻求自主发展道路。

美国对中国的锁喉持续,中国官方发展出“稀土换”的对策,迫使美国在贸易谈判中不得不让步。

中国科技突围长征路漫漫
DeepSeek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主导地位,亦被多个金砖国家与东南亚新兴市场采用。(彭博社)

企业也有灵活对策,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企业已有巧妙突破美国禁运对策,比如,今年3月初,4名中国工程师从北京飞往马来西亚,每个人都携带了一个装有15个硬碟的行李箱。

这些硬碟中存储了80太字节(TB)的电子表格、图像和影片片段,用于训练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在位于马来西亚的一家数据中心,这些工程师的雇主租用了约300台装有英伟达高性能的服务器。工程师们将带来的数据输入这些服务器,计划在那里训练模型并将其带回国内。

自2020年以来,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收紧了向中国销售高端和其他技术的相关限制。中国的企业为了突破封锁,一直在利用各种变通方法绕过限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其中一种变通方法是通过第三国将硬件走私到中国,由于这种操作受美国施压而难度越来越大,迫使中国企业将他们的数据转移到中国境外,以便在东南亚和中东等地使用美国的

中国科技突围长征路漫漫
雷蒙多卸任前就感慨,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几乎是“做白工”。(美联社)

挣脱美国层层施压
自力自强挣脱封锁

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企业钻漏洞的本事伤透脑筋,拜登政府的商务部长雷蒙多卸任前就感慨,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几乎是“做白工”。

美国对中国的战,从出口管制到投资限制与技术断供,各项措施绵密而层层施压,对中国产业带来系统性制约。

美国经过多年的围堵与突围的猫捉老鼠斗智之后,显示效果有限,一方面是迫使中国自力自强,以举国体制投入大量资源研发,并已取得越来越多的突破性成果;另一方面是中国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挣脱封锁。

美国卡脖子迫使中国走上建构自主体系之路。

反观美国,若无同步强化本土产业实力,仅靠“他国不能有”的防堵逻辑,不但可能无法维持自身优势,反而助长对手快速脱钩与自立,最终重塑全球版图,自己反落居下风。

中国怀抱突围决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早就提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本于危机意识,中国在半导体产业上有系统地强化产业链,朝提升自制率结构的方向努力,逐渐形成“不依赖美欧设备”的底线能力。

由于替代性发展的速度惊人,已逐步改变中国自给率结构,更在全球市场中产生新的竞争价格与技术供应体系。

境外有经济学家看出,中国已从“组装大国”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其结构韧性远胜以往。

中国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果的主要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在这个领域的战略封锁成效有限。

美方以管制Nvidia高阶为主轴,期望遏制中国大模型训练能力,中国企业绕道而行,发展中算力、大数据、高效率模型,自主开发中文语言大模型并开源共享。

中企积极开源策略
打造非美数位生态

(深言开源)模型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主导地位,亦被多个金砖国家与东南亚新兴市场采用,在这些区域威胁美欧AI产品主导地位。

中国企业积极以开源策略打造“非美数位生态”,不仅降低对外依赖,同时将自身标准输出至第三世界,逐步取得全球数字治理部分主导权。

机器人产业亦乎如此,美国技术虽领先,但产品昂贵、商业应用有限。中国企业获得钜额政策补贴与应用场景支援,已在制造、物流、医疗等领域推动量产型人形机器人。

美国的技术封锁迟滞升级速度,却也让中国“自主可控”的产业政策攻坚有成。英国《经济学人》即曾以“这可能让中国更强大”为封面,直指美方锁喉激发了中国动员整个国家机器加速升级。

如今,中国的电动汽车位居世界前列,人工智能公司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生物学家在制药研究领域不断突破,工厂里到处可见先进的机器人设备。

在海上,中国制造的货船主导着全球航运市场。在太空领域,中国已发射数百颗卫星,用于监测地球的每个角落,航天技术直追美国;军事上的机舰导弹更直逼美国。

这些进步增强了中国的国力,也使中国在商品和服务方面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依赖程度降低。

中国科技突围长征路漫漫
比亚迪开发新的快速充电系统,可将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缩短至仅5分钟。(彭博社)

出口替代是中国重要的发展策略。10年前,一项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确定了10个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包括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汽车,目前多已达标。

成功的关键是投入大量资金,去年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达到5000亿美元(约2.11亿令吉),是习近平12年前上任时的3倍。

根据统计,经购买力平价(PPP)调整后,在许多新兴行业中,中国企业雄心万丈,力求成为世界第一。两家领先全球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BYD)在研发方面的总支出超过20亿美元(约84亿令吉),已跃居世界前茅,近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相继宣布已开发出新的快速充电系统,可将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缩短至仅5分钟,把美、欧、日抛在后头。

1990年代,由于技术领先,贸易呈现辗压性实力,日本赢得“日本第一”的名衔,中国如能在发展路上攻坚致胜,则在制造业产品上,或许能取得“中国第一”的功名。

新闻来源:

相关新闻

AI
DeepSeek
亚洲周刊
科技
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