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杰
来华约40年的马来西亚学者芮博澜称,面对美国的反覆无常,中国要更自信地成为领导全球化的稳定力量,发挥创意建构软实力。

300位全球政商学精英6月12日聚首于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出席第10届中欧思创会香港站论坛,在中美博弈与人工智能(AI)等颠覆性技术导致未来越发不确定之际,共议中国的增长与机遇。
作为主办方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其创立亦同样始于一个变革时代的开端。1984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与欧盟政府于北京共同成立中欧管理中心,作为在中国散播国际商管知识的集中地,在中国经济奇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994年,该中心成为了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逾30年发展,成为了研究中国商业案例的知识生产中心,其全球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Global EMBA)更获《金融时报》评为全球第一。
在主题演讲中,马来西亚学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副教务长芮博澜(Bala Ramasamy)指出,相较于美国的反覆无常,中国的制度、治理体系及持续发展的创新力,既长久稳定又活力充沛,成为领导全球化的中流砥柱。

他续称,当前全球供应链格局饱受冲击,商品的全球化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新全球化的特征是“扎根中国”、“对象是中国及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在此框架下,他认为下一波全球化将体现为区域化经济一体化,并强调亚洲的崛起。
对美政策逻辑感震惊
《亚洲周刊》记者参加了访问芮博澜的媒体圆桌讨论,以下是访谈摘要及翻译(后文简称“《亚》”,“芮”):
《亚》:该如何理解东南亚对美国关税战的反应?
芮:震惊。这不只是因为美国对东南亚的税率是全球最高的,更是因为东南亚对美贸易顺差很大部分是来自可口可乐等美企的“公司内国际贸易”,它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东南亚国家作为附带受害者,虽也深受其害,但却因美国政策的混乱逻辑而感到震惊。
《亚》:在美国越发不可靠下,中国的技术崛起能否为东南亚带来更多选择空间?
芮:首先要理解的是,中国和东南亚存在很大的技术差距。美、日、韩的直接投资已进入该区多年,但因鲜有技术转让,东南亚国家只得到一些就业岗位,并无获得完成经济转型的资源,至今技术水平不高。

创意建构软实力
中企投资东南亚,要明白当地限制,不能用他们在中国惯用的方式来发展。如中国的“996”工作制,这并不符合当地工作文化,因此更讲求文化上的换位思考。因此,中国要以更富创意的方法,来建构软实力的论述。
我认为,在如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能等全球共同价值的议题,很值得中国深耕,因为这既符合东南亚的发展方向,又能顺水推舟地展示中国的领导力。
此外,我想强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正走在对的方向上,如在印尼的镍加工产业,都是成功例子。
《亚》:面对诸多制约和波动,中企出海要如何才能成功?
芮:应对限制或不确定性的最重要条件是应变能力,要把“走两步、退一步”的状态视为常态。例如,若中企出海面对当地反弹,就应灵活转换思维,不要害怕风险并马上退出,可以试试比如与当地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这就能在各种文化张力下最大限制地对冲风险。
同时,这种灵活性也是有时企业比政府机构更有效率的原因。

《亚》:你对中国的长远经济发展表示非常乐观,你会如何回应批评中国的声音?
芮:我认为,中国经济体系在硬件上非常完备、应有尽有,活力充沛,但也有需要改进之处。现时中国处于发展内需的阶段,对未来应该要更有信心,不只是因为这样才能刺激消费,更是因为中国需要摒弃过去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下形成的思维,理解“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并且自信地走出新的道路。
芮博澜小档案:
芮博澜(Bala Ramasamy)196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亚罗士打,是第4代印裔移民。
他1986年获马来西亚农业大学(现博特拉大学)资源经济学本科后,因看好中国的改革开放,偕妻赴澳门生活,1991年获澳门大学社会科学硕士,1996年获英国莱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
他先后任教于纽西兰梅西大学和澳门大学,曾担任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商学院代理院长,2006年加入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任副教务长及全球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主任。
芮博澜是研究中企的专家,自2014年以来,被列为引用次数最多的中国研究员之一。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