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以钱开路”铜臭学额制/林恩霆

- 文 +
“以钱开路”铜臭学额制/林恩霆

校长拿督斯里最近针对此所大学录取争议回应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博士的谈话,事实上说穿了,是一次标准的“制度护航”操作。

他用技术语言与学术说辞,包装出一份看似逻辑严谨的解释,但却始终回避了人们最关心的几个核心问题。

他一再强调的录取制度是以“绩效”为基础,听起来好像很公平。但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看成绩”,而是“不同管道的标准是否一致”。

从来没人质疑“公开招生通道”(SATU)学生不用考试或面试,而是解释不了为什么一名学生若在UPU系统中申请失败,却在缴付高昂学费后,通过SATU管道可以“转身成功”?

考试和面试真的是一样的标准,还是只是走个过场?难道付费之后,门槛就能变得宽松?

校长指SATU是“额外机会”,不影响UPU录取。然而,在马来西亚这种大学学额极度有限的现实下,所谓“额外机会”,本质上只是另一种被瓜分出来的资源分配,尤其是在医学、药剂、牙科等热门科系。

外国制只招留学生

为什么不能将这些“额外的学额”用来扩充UPU配额,让更多成绩优异且家境普通的学生受惠?为何“额外机会”却要与金钱挂钩?

更关键的是,校长始终没有交代SATU录取学生在热门科系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医学系的华裔学生中,有多少是通过SATU录取?又有多少是STPM优异生?

华社担心的不是UPU名额有没有减少,而是SATU是否正在成为“以钱开路”的新制度,慢慢取代公平竞争的基本逻辑。

到头来,是否只有“有钱的华裔”才能在保住一席之地?

更可怕的是,医学系华裔学生的总数看似未减少,但这些学生究竟是通过UPU录取,还是靠付费的SATU生撑起数据?

校长也引用英国UCAS和澳洲大学的例子,试图证明SATU“合情合理”。但问题是,外国制度本就清楚说明只招收外国留学生,规则公开透明;而马来西亚的SATU是可以录取本地学生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升学制度三重不公

不仅如此,我国还在种族固打制与STPM制度之外,再叠加一个“有钱就能申请”的SATU制度。这不是国际惯例,而是三重不公。

如果制度真的是基于绩效,那就该敢于透明公开。只要透明,就不需要复杂的制度解释,也不需要绕弯的官样回应。

最后,必须强调一点:华社不是不能接受华裔学生在某些科系中所占比例偏低。

我们理解马来西亚的族群结构,也理解现实政治的安排。但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低于现实的安排,用一套貌似公平的制度,让一些拼尽全力的学生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却让另一些负担得起高昂费用的人,轻易跨越门槛。

相关新闻

林恩霆
诺阿祖安
马大
马来亚大学
魏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