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公立学府岂能沦为富豪俱乐部?/南洋社论

- 文 +
公立学府岂能沦为富豪俱乐部?/南洋社论

我国高等教育界正深陷一场招生公平性的风暴。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博士与校长拿督斯里的论战持续升级,核心直指医学系招生的双轨制——大学中心单位(UPU)与“公开招生通道”(SATU)之间的巨大鸿沟。

揭露一项令人心寒的事实: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透过大学中心单位申请医学系遭拒且上诉失败,却在愿意支付30万令吉高昂学费后,通过公开招生通道顺利入学。这一案例赤裸裸地揭示了当前招生制度中金钱与机会的直接挂钩。

校长以国际惯例为公开招生通道制度辩护,声称英国UCAS或澳洲高校也采用类似模式。然而这一类比站不住脚。

欧美体系的透明性与政府资助选项是其核心优势,学生可清晰了解录取标准和财政支持路径。反观的公开招生通道系统,运作数据长期处于黑箱状态——招生比例不明、学术标准模糊、被大学中心单位拒绝者转公开招生通道录取的数量成谜。这种不透明性直接侵蚀了公众信任。

更尖锐的问题在于录取标准的断裂。连续抛出三问:两种渠道的学术要求是否真的一致?若真“择优录取”,为何大学中心单位落榜生能用公开招生通道“复活”?2018年至今通过双渠道录取的STPM学生具体比例为何?校方至今未公布这些关键数据,反而以“国际惯例”搪塞,实质暴露了制度设计的系统性缺陷——经济资本悄然取代了学术资本。

模糊公私立大学界限

医学作为的王牌学科(2024年QS学科排名全球第133位),本应成为培养国家医疗精英的摇篮。但当公开招生通道通道将30万令吉学费设为隐形门槛时,B40、M40家庭的优秀生被系统性排除。这无异于宣告:学术卓越不再是通往顶尖专业的保证,支付能力才是。

公立大学的本质是用公共财政支持全民智力投资,其核心使命是创造社会流动性。然而公开招生通道医学招生模式,模糊了公立与私立大学的界限。私立大学依赖学费无可厚非,但公立学府若以“创收”之名行“筛选富人”之实,等于背叛了其作为公共机构的初衷。

唯才是举不是选择题

要扭转这一危机,需从制度层面动刀:

(一)立即冻结争议招生:政府应暂停2025/2026学年医学系SATU招生,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RCI)彻查录取不公指控;

(二)数据全公开:强制大学公布双轨录取比例、学术成绩分布、经济背景统计,并接受第三方审计;

(三)弱势保护机制:参考台湾大专医学系“薪传组”模式,不分种族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全额奖学金及生活支持;

(四)绩效拨款改革:将大学财政补贴与弱势生录取率挂钩,重塑公立大学的社会责任导向。

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正义的基石,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生命线。我国教育蓝图曾誓言“确保每位学生完成学业”,但若顶尖学府的门槛从知识标尺滑向财富量尺,再华丽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唯才是举,从来不应是一道选择题——它既是公立大学的使命,更是国家对下一代的责任。

改革招生制度已刻不容缓,否则流失的何止是几个医学生?那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相关新闻

南洋社论
诺阿祖安
马大
马来亚大学
魏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