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
指数
快讯
分享

当论文遇上AI/潘政麟

- 文 +
当论文遇上AI/潘政麟

毕业典礼本是庄严时刻,一位加州大学洛才矶分校()学生却因“行为艺术”引发争议。他在上台前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完成的“关键工具”——,并坦言期末与考试全靠)完成。这一幕在社交平台引发数千万次观看,公众与教育界随之掀起激烈讨论。

有人赞赏他的坦率,也有人担忧:若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也靠“代笔”毕业,社会信任将面临危机。

“边开胸边问怎么动手术”的讽刺,道出了对专业伦理的深层焦虑。

“科研填空游戏”蔓延

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学术体系正在面临的现实。生成式正重塑人类写作与思考的方式。如今,不少数据库与期刊也遭遇“低质量”浪潮。以美国公共健康数据库NHANES为例,2023年相关暴增至近5000篇,2024年更逼近8000篇。许多研究结构雷同,仅停留在简单统计层面。

统计学家Matt Spick称,这是全球蔓延的“科研填空游戏”:用拼接数据、套用模板语言,迅速拼出可投稿的,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与原创性。

为了应对生成,各高校纷纷引入率检测机制,要求学生提交前“自证清白”。但现有算法主要依赖语言特征,反而容易将规范、专业的写法误判为生成。

学生王子依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她独立完成的却因“其一”、“其二”等表述被系统标红,率始终不合格。无奈之下,她反而使用改写文字以降低率,结果风格像儿童读物——变成了用对抗

这类机制不仅效果存疑,还催生灰色产业链:代降率、标点符号调整、机翻回译等等,学生成了绕过系统的技术玩家。检测,逐渐异化为一场内卷的技术游戏。

忽视知识本质探索

教师也面临困境。他们既想维护学术诚信,又难辨真假。有些语言华丽、逻辑工整,却缺乏人味。一些老师尝试改变评估方式,例如要求学生脱稿汇报、讲述个人经历,或设计难以完成的任务等。这些创新,或许正是应对挑战的方向。

其实,工具本身是中立的。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前的学术评价制度过分重视数量与格式,导致师生被动应付,追求“看起来像研究”的成果,忽视了对知识本质的探索。在这种环境下,成了提升效率的工具,却也挤压了思考空间。

教育的目的不该是审判谁用过,而是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与理解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多强大,永远不可被取代。

学生的行为虽然激进,却为教育体系敲响警钟。已是不可逆的时代趋势,关键不在于禁用,而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唯有重构评估体系,赋予学生判断与创造的能力,才能真正让成为知识进化的助力,而非学术沦陷的推手。

相关新闻

AI
ChatGPT
UCLA
人工智能
潘政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