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社会新鲜人起薪,实是一班打工人心里的痛。
偏偏,两位成功人士的谈话,还在打工人伤口上洒盐。
第二财长拿督斯里阿米尔韩查说,我国的最低薪金是1700令吉,而36年前他初入职场拿的薪水就是1650令吉。
他直言,如今最低薪金才比他当年起薪多50令吉,还是偏低了。
另外,国家银行前总裁丹斯里莫哈末依布拉欣早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说,1984年他初入职场起薪是1300令吉,据他估算,现在一名大学生的起薪理论上应是7000至8000令吉。
这两位成功人士不一定是在“凡尔赛”,但他们没有告诉现在年轻人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初入社会起薪能有千多令吉的,已经很了不起。因为那是属于高薪领域的专业人士。
在那个年代,一般打工人的起薪没有超过1000令吉,只有数百令吉;甚至不少打工人的月薪,也就千多令吉。
当然,那个年代的消费相对便宜,扣掉日常开销后还能存到钱。
渐进式薪金杯水车薪
如今?撇开特定的高薪领域,一般大学生进入职场的普通起薪,是2000至3000令吉。
低吗?这见仁见智,但以现在的生活水平而言,确实是捉襟见肘。
虽然现在政府用补贴来推动渐进式薪金,来增加员工薪水,但这仅是杯水车薪。
对现在的一般打工人而言,有些时代的红利已经无法复制,例如:教育改变命运。
在阿米尔韩查和莫哈末依布拉欣的时代,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大学毕业就能实现阶级跨越,改变人生。
如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或者从事与所学无关的工作,比比皆是。更不用说,如今即使是升学管道,也形成了阶级落差。
环境对中产趋不友善
经济条件越好、资源人脉越强的家庭,他们的下一代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只赢在起跑线,连赛道都先抢占了。从教育到工作,皆是如此。
清寒子弟还能靠教育翻身吗?不是不能,只是机会不如以往,挑战也更大。
因为现在的政策和环境,对中产阶级越来越不友善。有多少中产家庭在应付日常开销之际,仍要拼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尽管如此,多数普通家庭的下一代,即使是大学毕业初入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拿到满意的高起薪呢?
无论如何,教育仍然是目前最有效实现阶级跨越的平台。
或许,高官显要缅怀过去日子多美好,感叹如今年轻人薪水低,还请静下心来检讨——现在给予小老百姓的教育机会,是否公平?是否足够?